Don't predict. Prepare.
在过去的 136 周里,大部分时候,直到周末,我仍然不知道那周会写什么。
我把自己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每周会遇到各种各样外界信息的「刺激」,产生一些值得写下来的思考。
拿这周来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差别」、「投资一般的创业,创业一般的投资」、「如何在投资中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些话题都曾经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昨天晚上,当我读到《创新公司》中有关随机性的一段文字时,我知道了我这周要写的话题 —— 「不预测,只应对」。
最近我还有一个感悟:用「文字」来交流比我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曾经写过:
艾德勒认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就像是棒球中「投手」和「接球手」的关系。作者很像一位投手,好的作者知道如何「控球」,他们知道如何与「接球手」沟通,可以精确的把球送到「接球手」手中。而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作家,他投出的球很难被读者「接住」。
拿今天的话题来说。「不预测,只应对」,只有 6 个字,但是当我们讨论这 6 个字时,其实压缩了大量基于个人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在其中,当读者读到这 6 个字的时候,他需要用自己的认知来解压缩。一方面,需要他拥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一方面,也需要作者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充满「同理心」地围绕这些文字做好论述。
我来试试看。
为什么「不预测」?因为我们「预测」的成功率很低。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们自认为能拥有很高的成功率。
预测行为的本身,是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寻找到规律,然后根据当前的信息做出对未来的猜测。为什么「预测」的成功率很低?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过去的「随机性」让我们很难去归纳复杂系统的运作规律
未来的「随机性」以及「不完备」的信息让我们很难去运用这些规律
我们观察到已发生事件的结果,其实是「因果规律」和「随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的大脑回路天生并不习惯于捕捉「随机事件」,并且由于容量限制和快速反应的需要,我们习惯于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寻找规律。
即使我们承认「随机事件」的存在,但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那些可见、可度量、可归类的事物影响大。而规律往往和随机事件混在一起出现,如何区分运气和规律,很重要、但也很困难。
如果我们归纳出的规律是错误的,我们又如何指望根据这些规律来做出对未来的预测呢?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我们要注意从经验中汲取智慧,但仅此而已。要不我们就会像坐上热炉罩的猫,它以后不仅不会坐在热炉罩上了,连冷炉罩上也绝不会再坐了。」
读到这里,你不妨闭上眼睛想一下你曾经归纳的规律。反正我吓了一跳,可能大部分时候,当我们自认为找到规律的时候,我们就是那只猫。
对未来做出预测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信息」。
在任何时间点,信息都是海量的,但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并不「客观」。
在《创新公司》这本书中,艾德引用了一位神经科学家的话:
我们自认为「看见」的东西只有 40% 左右是真正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其他 60% 都来自回忆或我们从往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40% 这个数字准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听到的,自以为客观的信息,其实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加工过的,它并不一定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靠谱,用于预测的信息也不客观,再加上未来的「随机事件」... 在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预测的正确性又能有多高呢?
再进一步,复杂系统的预测涉及到多个环节。即使高估一下,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预测的成功率可以达到 60%,一个包含三个环节的复杂系统的最终预测成功率是多少呢?
60% X 60% X 60% = 21%
投资中的例子
在《用多久的时间才可以评价一个人的投资能力?》中,我曾经写到:
如果我们对 「过去的收益」进行归因分析,这里面既有「稳妥的知识体系」 和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是「运气」。
上周,一个朋友让我评价两个投资策略,其中一个年化收益是 5%,另一个是 10%+,他问我是不是 10%+ 的这个策略更好。
「看得见的」的收益率下,他没能看到的「随机事件」是,这两个策略的起始时间点不同。一个始于牛市末尾,另一个始于熊市末尾(2018 年底)。投资能力之外,这才是目前这两个数字不同的根本原因。
另外,我们经常根据自己的「预测」来投资:
当你满仓一只股票,你是在预测,你预测你挑中的股票能够跑赢其它股票和大盘;
当你空仓了,你也是在预测,你预测大盘将会下跌;
当你动用了杠杆,你是在预测,你预测股票上涨的幅度超过你付出的利息;
当你准备高抛低吸做个小波段,你还是在预测,你预测股票会在你卖出后下跌,然后你再在低位买回来 ...
下次当你再有这样念头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拥有预测的能力吗?」
那该怎么办?
再来回顾一下,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靠谱,用于预测的信息也不客观,而且未来充满不可预期的「随机事件」。
分别来解决:
运用尽量少的规律。并且这些规律最好是普世的、第一性的、经过长时间考验的;
去除 Ego,尽可能客观地去收集和看待信息,排除人为干扰;
有足够的容错性,对各种随机事件的发生做好准备。
从最基本的一些普世规律和常识出发,打造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并且对未来各种「随机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会死。用系统去根据市场的信息做出「应对」,不断迭代升级。循环往复。
这就是「不预测,只应对」这 6 个字背后,我想表达的全部意思。
巴菲特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达利欧的圣杯是找到「10 ~ 15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投资回报流」,塔勒布则希望从未来的「极端随机事件」中获利。
这几位投资大师都不会频繁地做出短期预测,再根据这些预测去交易。相反,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打造自己的投资系统,尽管这些系统各不相同,但在上面三点是完全一致的。
再来说说引发我思考的这本书 —— 《创新公司》。
这本书的作者是皮克斯的创始人艾德·卡特姆,他用这本书讲述了皮克斯企业文化的由来。我只读了 60%,就已经把这本书列入我的「每年必读」书单了。
在这本书中,几乎每页文字都能看到艾德·卡特姆对「无常」的敬畏。在拍出史诗级的《玩具总动员》之后,艾德把所有的兴趣转移到企业文化上,他始终思考的两个问题是:
皮克斯如何避免像那些硅谷明星公司那样失败?
皮克斯如何能不丢失自己的创意,不断产出优秀的动画长片?
他写道:
我们必须要对那些曾助过我们一臂之力的随机事件有所觉察,不要妄自认为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的,只有承认幸运之神的眷顾,才能让我们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估和决策。
而他的思考和实践也符合我们上面总结出的三点:承认无常、拥抱无常。只总结很少的、普世的、第一性的规律作为企业的底层原则,而更看中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作」的企业文化,让每个人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 100% 的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享受不确定性,不断「探索」出一开始并不能看到的美好风景。
这就是我说的「不预测」的企业文化。我觉得国内的「字节跳动」也是这样的公司。
在内部,我们用「飞书」作为沟通工具。飞书的 Why 曾经作为 Slogan 出现在软件的启动页上 ——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我觉得这是字节跳动和张一鸣真的相信并且做到的事情。虽然我不喜欢头条系的一些产品(比如头条、抖音、内涵段子 etc),但是真的很佩服他们打造公司文化的决心和能力。我不喜欢这些产品是认为这些产品可能过于利用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字节跳动能不断「涌现」出这些产品,并不是张一鸣或者字节跳动的管理层看到了这些机会,而是他们打造了一个 “Make things happen” 的文化和环境,吸引顶尖人才加入,赋予这些人足够的信息、权利以及工具。
这个「不预测」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系统」,在漫漫的时间中,在各种外界信息的「刺激」下,概率保证了最后的产出。
芒格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段永平的雪球签名档是:「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 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我认为他们也在说这个系统。
在人生的「无限游戏」中,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变成系统,在各种外界信息和随机事件的「刺激」下,由内而外,均衡、自然、专注地做出我们的应对。
这个系统由一些普世的原则和常识构成,「原则和常识」是做决策的基础,而「不为清单」保证了在漫长人生的各种随机事件中,不会对我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同时,我们通过工作、读书、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让这个系统变的好,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拥有这样的视角,就可以用今天看到的投资人冯柳的采访(见阅读原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把自己交给命运,把自己托付给信仰和信念」。
跟随长赢指数投资(赎回 标普500 0.2份)
实盘投资周报第 136 期,最新的资产是 5,473,716.83,基金净值是 1.0672,本周增长 -1.91%。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 年 5 月 22 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