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首发于有知有行 App,是我司米老师的投资故事。
米老师是有知有行的 CTO,但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个工程师。他把投资当作一道应用题,学习投资的过程,正是他解题的过程。他沉浸在求解的挑战里,也体会着解题人的乐趣。
看到这篇采访的时候,我特意去找了我和米老师在 2007 年 1 月聊基金的邮件,米老师当时是这么说的:有人说在基金里面有条指导原则就是"分散",分散培养自己的一个核心,采用风险、稳健的基金组合来控制自己的风险,采用核心+卫星的方式,选择一些短期的卫星基金来做短期投放,但是核心部分的基金始终保持控制收益和风险。这种一看就是想做长期投资的。水木上有人建议说要集中火力,这哥们一看就应该是想着短期投机的。:-)
一些朋友眼中的「学会」是能做好资金规划,找到信任的平台,能大致理解自己跟投的策略;另一些朋友可能想彻底弄明白投资这件事,把投资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就像是,同样跟投一个策略,有的朋友会分析主理人每次买入卖出的动机,阅读他的每一篇文章。而有的朋友只是按下跟投键而已。
这没有孰对孰错,只是要去的终点不同,决定了大家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在这条路上,有的人能越走越远;有的人在探索过后,选择往回走。我们都试图在「投资」与「生活」之间、「高收益」和「自我能力」之间找到平衡。今天,和你分享的这个故事,来自我司的工程师米老师。一起来看看,凡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他,是如何解投资这道题的。以下为有有和米老师的对话。此文仅为米老师个人投资经验分享,不作为投资建议。和中国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米老师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财商教育,甚至觉得谈钱是一件特别俗气的事。毕业后,因为从事投资相关的工作,开始了解投资这件事,在「吃自己的狗粮」的过程中,米老师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钱可以生钱」。
米老师:我和孟岩是大学同学,2007 年孟岩做财帮子的时候,我为了支持他的产品,跟着他买了几只基金,后来赚了 70%。那算我第一次接触投资,不过本金很少,我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再之后,因为在 P2P 公司上班,需要对投资业务有更多了解,那个时候开始了解财富端和资产端是什么样子,理解了不论是债权类产品还是权益类产品,本质上赚得都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钱。但微观层面上还没有开始研究。直到 2016 年和孟岩一起创业,本着「吃自己的狗粮」的心态,正式开始实操学习了。有有:你对投资的预期是什么?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呢?米老师:那时候对投资挺感兴趣的,就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当时的想法是,投资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尽管有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和投资策略,但我还是想掌握这种能力。我认为,国内的超额收益是存在的,潜意识里我想多追求一些超额收益,所以并不想只跟投且慢上的策略。当然,考虑到安全性,我会把自己的大部分资金放在且慢的策略里,一小部分会拿出来自己实操和学习,追求更高的收益。米老师:可能是技术人的特质吧,我想弄明白投资这件事。虽然很多人会基于对对方的了解或者大致逻辑就无条件地信任,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弄明白投资背后的逻辑。只有我认为这个逻辑是自洽的、合适的,我才能够相信它。所以我的投资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验证的过程。
在一次关于职业规划的分享中,米老师曾提到,他认为人生是一个求解过程,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解题者」。他把工作生活中的很多挑战当作一道道应用题。创业对他来说,是想知道打造一款产品究竟可以影响多少人;投资对他来说,是想知道这件事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像是写在他身体里的天然代码。米老师:我是从实操开始的。当时,我已经了解到了一些资产配置和再平衡的基础概念。孟岩告诉我了一些好品种。我就抓了一些数据,做了一些数据实验,简单地配了一些。后来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挑资产,就开始去看资产配置相关的书。不过看得越多反而越迷,直到接触到了 E 大,才算把「知」和「行」串起来。接触到 E 大后,我开始顺着他的体系去探索,逐渐了解到估值、仓位、买卖时机等这些概念。可以说,我的投资学习是从资产配置这个具体知识点开始的,随着了解, 慢慢探索到了投资中更多的重要知识。米老师:对,可能很多人会先看书,上课。但是我认为投资一定要实操,不然体会不到。技术出身的人会更注重实践。学一门技术语言的时候,看书可能会对你有一些帮助,但必须配合更多的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提升。比如,用新学的语言写一段代码、分析牛人是怎么写的等等。如果你想深钻,就需要研究更本质的东西。这算是我的一个学习习惯。这个习惯也带到了投资中。我会非常注重实践,买过各种品类的投资品和不同类型的策略,会分析长赢计划的优势,分析极简策略的再平衡,分析二八轮动的动量……我会把能尝试的都尝试一遍,看看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米老师:太多了。我跟过且慢上的很多策略。自己也开过很多组合——瞎米投壹号到玖号、行业动量、稳健作战等等。我还买过股票、比特币。基本上,我什么都会试试。我想在这些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米老师:我觉得有两个词吧。一个是跟着感觉走。我有个组合名字就叫跟着感觉走。这其实跟我平时做事的风格很像,我是一个挺靠直觉的人。2016 年到 2018 年,我尝试了很多,投了不少,但我认为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当时的我,还是想抓热点,靠消息驱动。我在咱们同学那儿听到一些消息,我就想加到自己的组合里,自认为还接触了一些高质量的消息,毕竟是身边人,而且还是专门做这方面的。另一个是各方抄作业。我当时觉得极简组合挺好,不过我想增加一些进攻性,比如增加一些新兴国家地区的配比,所以,我会在原有策略的基础上稍微按照自己的判断调整一下。我还参照二八轮动做过一个策略,看了很多相关内容,我同学还专门搞了一台小服务器,天天算,想着怎么优化它。听起来挺有意思,但很长时间过去了,我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投资纪律是什么。如果有,可能是投机——短线瞎蒙市场,消息驱动投资。看到这个策略好,就想着自己可不可以加一些,最终我的策略就像一个大锅烩,烩到最后彻底迷失方向,于是不断推翻自己的投资纪律和系统,我觉得这个是最要命的。米老师:倒是没有吃什么大亏。2017 年赚得还挺好,2018 年业绩不太行。一方面,身边有不少懂投资的人可以请教;另一方面,我把主要的钱放到了安全的策略里,自己操作的资金量并不大,而且我的心态是交学费,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倒是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挺多时间,有点不值得。我记得 2018 年 做网格的时候,每天都会定一个 14:40 的闹钟,提醒自己看盘。最后,微薄的相对收益和这个过程带来的焦虑感,让我觉得这个钱好不值得,即便利用一些工具也很焦虑,那个时候就逐渐开始明白:对我而言,踏实工作挣钱远比通过这样的频繁看盘交易重要得多。后来,就不想折腾了,太累,又没多少收益,还不如跟着 E 大。这两年,我慢慢清仓了很多需要操心的策略,安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第一,技术还是我最喜欢的。回归到技术很舒服。尤其是自己有大量时间做很多基础研究和实验的时候,感觉重归心流,时光是如此美好。第二,我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2016 年到 2018 年我尝试了很多,这两年把很多需要操心的策略都关了,心态上也不再焦虑了。第三,真正理解了「波动不是风险,拿不住才是风险」。我记得原来在且慢的时候,有一个用户问「应该买长赢计划还是极简组合」?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后来,和咱们同学讨论,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这个用户能理解哪个就买哪个。」这事我印象很深刻。我认为,投资说到最后,是一个心理问题。在策略有效的前提下,投资者面对风险波动的时候,能不能「拿住」其实是根本问题,因为我们在面对高风险产品时,贪婪和恐惧常常交织在一起,这是基本的人性,如果不能理解,投资者就会恐慌,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不投资到开始投资,从入门到放弃自己折腾。看起来,米老师在投资路上绕了个大弯。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人生中始终不能放弃的,是好奇心,是求知欲,是对解决问题的热情。不亲自折腾一番,不会有现在跟投的安心。当然,对于放弃,他也毫不介怀,放弃并不是承认失败,而是明确边界。他意识到有所不为,投资应该服务于生活,找到两者的平衡,让自己处于舒服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米老师: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我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选择。第一种,找一个不错的估值类指数基金策略;第二种,找一个不错的全球资产配置型策略;第三种,找一个满足风险偏好的管理型策略;第四种,找一个不错的基金经理定投它。我现在这四种都有。我认为挺靠谱的,也不需要我特别操心,毕竟工作还是财富的最主要来源。米老师:准确地说,是我放弃了继续探索。我找到了自己的能力圈范围——我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什么方式是适合我的。甚至我想好了,如果没有合适的产品,没有 E 大,我该怎么做。我自己所想到的 4 种方式,即使没有外人帮助,我也大概知道该怎么操作。但我也很清楚,我的盲区是债券。所以我首先就把债券放弃了。如果我有短期投资目标的话,我就买「我要稳稳的幸福」或者放到一些「固收 +」的产品。我认为,这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很好,我不仅知道了自己可以买什么,而且也想好了,即便这些平台都不存在,我该怎么操作。很多朋友会担心,如果没有第四轮怎么办?这其实还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你要找到自己的投资逻辑。你要试着弄明白:投资究竟赚的是什么钱?能赚多少钱?怎么赚到这些钱?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很多迷茫就解开了。米老师:因为没出现,所以不知道。不过现在的我对投资的好奇心弱了很多。像孟岩提到的新出的几本投资书,我会买,或者也会放到微信读书里,但是很少会主动打开。不过我会想看一些更宽泛的投资书,比如芒格的《查理·芒格的智慧》。因为它不仅仅在解释投资,也在解释所有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这几年,是我化繁为简的过程,是我不断求解的过程,也是我找到自洽方式的过程。我现在的投资状态很舒服,我意识到,对我来说,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工作,投资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探索是一件好事。每次解题的过程都会让你有所感悟,接触到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得更远,也更加确信一些选择。如果一个投资者有动手能力、从心里想要弄明白投资这件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探索,不断追求投资背后的真知。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一个让自己逻辑自洽的方法,然后坚信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