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

返回首页 2020-08-23 19:55:52 👍赞 (0)

题图:雪山、青草 | 摄影:ZP

今年是主动基金的大年,很多基金涨幅巨大,远超指数。不出意外,很多文章开始讨论、对比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

我看了其中一些,觉得很多文章都有一个问题:只关注了已发生的事件,而低估了未发生事件的影响。过于关注「看得见的数据」,而忽略了背后「看不见的东西」。

在《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中,我曾引用过曼联和弗格森的故事:弗爵爷根据下滑的铲球数据卖掉了后防中坚斯塔姆,但事后承认自己犯了大错。铲球通常是最后一招,斯塔姆的位置感和阅读比赛的能力超强,他的铲球变少,是因为可以提前到达正确的位置解除危机。斯塔姆的价值在于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要想看到「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学会用「反事实思维」去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脑海中想像出一个和已发生的事实相反的世界,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去真正理解这些事情

今天,我们就用「反事实思维」,来聊聊「看的见的收益率」下,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文章的最后,我会给出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文字的局限

我越来越意识到,用「语言」和「文字」来交流其实非常难。

我们在说到「主动基金」、「指数基金」这八个字的时候,其实压缩了非常多的个人认知和观点。

比如,当说到「指数基金」时,有人说的只是一个投资品种,有人则认为代表了围绕这个投资工具的投资系统;有人认为指数基金是指沪深 300、中证 500 这样的宽基指数,而有人觉得 5G、军工指数也是讨论的一部分。

如果不对齐,这样的讨论通常是鸡同鸭讲。不但没有效率,最终也通常会演变成双方证明自己的过程。

我们先来对齐一下:今天我想讨论的「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不止是一个投资品种,还包含了围绕这个投资品种的投资方式、投资系统。

看不见的收益

第一个「看不见的东西」是基民自己的收益。

在《如何选择主动型基金》中,我曾经引用过一张图:

来自「德圣基金研究中心」

这张图统计了从 2007 年 1 月 至 2016 年 10 月近 10 年间股票型基金的收益。蓝色线是股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10.8%),红色线是基金投资者(俗称基民)的实际收益。同期两个主要宽基指数——沪深 300 和中证 500 的年化收益分别为 5.5%14%

事实上,与很多人的偏见——「中国股市是赌场」不同,中国股市在过去 20 年里提供了很好的底层收益,这些收益来自于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以及不断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与此同时,由于散户众多,有一部分基金经理持续地战胜指数,取得了更好的收益。

这张图揭示了更重要的问题。

蓝色线是看得见的,红色线是看不见的。在「看得见的收益」背后,看不见的东西是,大部分基民根本没有赚到钱

与其争论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哪个好,我们不妨先把自己为什么不赚钱这个问题解决了。

于是问题转化为「用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哪个能帮我赚到钱?」

如何在股市赚钱

先说如何在股市赚钱,我的回答很简单:用便宜的价格,买到好的资产,持有足够长的时间

在上图中,为什么大多数基民都在赔钱?

第一,大家入市的时间都是牛市中后期,这时候市场已经太贵了;第二,平均持有时间太短,或是因为下跌而赎回、或是频繁切换,这样短的持有时间,无法保证我们获得收益。

回到讨论的话题,我们就用这三个因素来看看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哪个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

1)好资产

先说指数基金。这里说的指数基金主要是指「宽基指数」,包括沪深 300 和中证 500,这些公司属于头部的上市公司,基本可以代表中国经济,可以认为是「好资产」。

再说主动基金。可能与很多人的认知不符,大多数基金经理在做的工作是「选股」而不是「择时」,他们的工作是利用自己的研究能力,帮我们从近 4000 家上市公司中选出质量更好、增长更快的公司。换句话说,是选择「更好的资产」。

当然这里的难点在于,他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选到更好的资产?这个后面再说。

2)便宜的价格

指数基金本身是一个投资品种、一个工具,它有便宜的时候(估值低),也有贵的时候(估值高)。因此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

主动基金稍微复杂一些。刚才说了,大多数基金经理在做的工作是「选股」,很多研究也证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择时」取得的反而是负收益。

A 股波动很大,有些基金经理会做大周期的择时(比如熊市仓位高一些,牛市中后期降低一下仓位),但由于仓位限制的原因,熊市的回撤依然比较大。

市场整体便宜的时候,主动基金的持仓通常也会便宜,通常是不错的买入时机。但市场很贵时是否要卖出止盈,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3)持有足够长的时间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持有足够长的时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经营层面,只有足够长的时间,才可以跨越经济周期和企业经营周期,企业才能将它的盈利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足够长的时间从概率上抵消了「估值变化」带来的影响。

A 股的波动很大,无论是指数基金为主的策略还是主动基金为主的策略,表面上看得到的是调仓、发车以及收益,背后更重要的、看不见的东西,是这些主理人们在陪伴我们投资的每一天

每多一天,我们赚钱的概率就增大一些。

分析完这三个因素,你会发现问题根本不在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而是你是否能用便宜的价格,买到好的资产,并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即使你买了一只很好的主动基金,如果你的买入成本在牛市顶峰附近,熊市又因为恐惧卖出了,最终你依然无法逃脱赔钱的命运。

看得见的基金的业绩,并不等于你自己的收益。

信任、平静和专注

很多人会因为投资理财而焦虑,结果不但赔了钱,还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我认为,焦虑很大程度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怎么解决呢?一方面是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对各种不确定性做好应对的准备。

无论是「四笔钱」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投资策略,我们都希望和你分享策略的原理、投资的大道。和你一起成长。为什么?因为只有你内心理解了投资的大道,建立了一套知识体系,并且能良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做好投资。

我认为选择一个好的投资策略和平台,不能只看收益,还要看是否能在一路同行的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投资、变得更好。往小了说,理解才能信任,才能拿住,才能获得收益;往大了说,这些来自于投资的成长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因此,问题的关键依然不在于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在投资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投资,这会带来信任,也会带来平静和踏实。最终,这些会转化成收益。

看得见的收益背后,是看不见的平静、踏实和专注。

如何选择主动型基金

再来说说如何选择主动基金。其实我写过这个话题,我的答案是:知识、情绪和意愿

你不是在买主动基金,而是在花钱请人帮你管理财富。这个视角的转变很关键,它会引导你把注意力从「看得见的净值」转移到看不见的「基金经理的认知水平」、「情绪管理能力」和「为你服务的意愿」上来。

上周有知有行推荐了李录的一篇文章《如何寻找值得托付的财富管理人》(见阅读原文),我很喜欢。

李录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了这个行业的真相:短时间内,业绩无法与好坏划上等号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讨论:「某某基金经理很猛,最近几个月的收益很高」,「某某最近两年太差了,换掉吧」……但其实,短期的业绩都是能力和运气混杂的结果,时间越短运气成分占比越高。和吃饭、买车不同,作为用户,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你无法判断一只产品的好坏。

怎么办呢?李录的答案是:

1)寻找不断追求真知和智慧的人;

2)寻找真正有受托人责任,真正把你的钱当成他父母节俭一生省下来让他打理的人。

这很难,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一方面,足够长的时间可以抵消掉运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漫长的时间中,我们才能确定他是否对知识抱有好奇心,是否有不断追求真知的勇气,是否真的站在用户一边。

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过去的收益,要重要得多。

究竟是谁在赚钱

如果我们找到这样的基金经理,我建议你在把钱托付给他后,不要频繁切换。

一方面当然是要降低手续费损耗,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想明白究竟是谁在赚钱。

我觉得特别逗的是,我们坐在电脑前,今天赎回这只基金,明天买入那只,美其名曰调兵遣将。但仔细想想,你真的有能力判断什么时候换上哪位将军吗?

投资中另一个「看不见的东西」是,你很难分辨你的努力与结果的关系。那些看上去眼花缭乱的调仓切换,其实根本没有用。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用「反事实思维」检查一下,大部分这样的操作,从长期来看,都在贡献负收益。

上市公司在创造价值,指数基金选择了头部上市公司作为底层资产,好的基金经理进一步选择了更好的公司,这些是这个向上开动的电梯的根本动力

这和你在电梯里乱蹦乱跳、登高爬低,没有任何关系。

总结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

1)学习基本的财商知识,理解投资大道,比如「投资究竟赚的是什么钱?」、「股价为什么每天会波动?」…… 这些认知才能支持你在市场上赚钱;

2)无论是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关键要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方式和系统,帮助自己能够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好的资产,并持有足够长的时间

3)无论是指数还是主动基金,不要 Allin 一只。A 股市场风格很明显,通常又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单押一只会很难受。分散配置,可以从心态上帮助你更好的长期持有

4)努力寻找值得你托付的基金经理、主理人、投资平台。如果能找到,不但可以提高你获得好收益的概率,还能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经历美好的时光。

2、本周操作

3、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149 期,最新的资产是 6,876,711.87,基金净值是 1.3407,本周增长 0.47%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 年 8 月 21 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