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的一位伙伴问我一个问题,有知有行的 Slogan 是「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能不能写写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7 年 4 月,我写过一篇文章《投资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在二级市场的变现》,当时我的理解如下:
作为一个优秀投资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投资首先是概率的游戏,一个合格的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甄别概率和赔率合适的机会,用合适的资金量参与,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2、时间是投资者最宝贵的武器,与时间做朋友,等待时间带来价值和估值的成长(所谓戴维斯双击),是最美妙的事情;
3、认清并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总是很难的。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而且愿意承认,其实也是强迫自己做减法、提升获利的概率;
4、贪嗔痴疑慢,是人的本性。证券市场,更是把人的这些弱点放大了无数倍。做好投资,除了认知,就需要是一套好的系统来保障正确的投资得以顺利执行。这就是「系统」的重要性;
很喜欢谭老师文中的一句话:「你外在的投资业绩是由你的内心世界决定的」,我之前的文章中说到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可能你的净值就呈现什么样的曲线」 也是这个道理。
重读这篇文章时,第一感觉有些害怕,这些文字太熟悉了,现在我每天在写的还是这些东西。是不是我没有什么进步?但另一方面,「概率」、「时间」、「能力圈」、「情绪」,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已经和当初有了很大的不同。
回到这八个字——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也是一样。我现在的理解,已经和当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就来写写这些思考。
重写这个话题,我会从《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一)》的这张图开始:
这张图很好地解释了「变现」这个词。
你根据自己对投资以及这个世界的认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系统」。这个系统会接收二级市场的各种信息,做出买、卖、持有等操作,而这个系统的输出就是你的投资收益。这个过程也就是「变现」的过程。
认知 -> 投资系统 -> 收益
「投资系统」可以看作是我们的「认知」的具象化的结果: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形成相应的「投资系统」,最终,也会得到什么样的净值曲线。
如果你是「分析师」,认为二级市场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商业世界,那么你就会更关注公司、关注商业模式、关注企业文化。你会喜欢看巴菲特、芒格的文字,会去看《聪明的投资者 》,《怎样选择成长股》……
如果你是「交易者」,认为股价是群体博弈的结果,企业估值不过是大家博弈时的一个定价依据,那么你会更关注如何判断大众情绪,你可能会对《乌合之众》、《金融炼金术》、《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更感兴趣。
如果你是「精算师」,认为投资是数字的游戏,重要的是搭建一个「不预测,只应对」的投资系统,你会放弃对具体企业的深度研究,而更关注概率和赔率。在兴趣的驱使下,我猜你会更喜欢《反脆弱》、《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知识、世界观,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沿着这个投资哲学不断增加自己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形成我们的投资系统。
说到「认知」,就不能不提到能力圈。
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这本书中,反复强调能力圈。他认为一个人想要投资,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诚实。
我认为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认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重要的,不是你知道的多,而是你知道的东西是正确的。只有那些你知道并且「正确」的东西,才能最终「变现」为你的收益。
拿上面的「分析师」来举例。
如果你认同股票市场的底层收益最终来自于背后的经济和公司,知道股价长期会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且理解「市场先生」是群体对股价的短期定价,你就具备了初步的认知和能力圈。
在这个能力圈内,你会选择指数基金,你敢于在熊市的时候依然购买,你也知道牛市情绪激昂的时候不是好的投资时机。
在这个能力圈内,你知道自己大概能获得 8% ~ 10% 的年化收益,这是整个社会财富积累和增长的结果,你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得到。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逐渐扩展自己的能力圈。
1)测量市场的情绪
虽然短期波动不可预测,但市场中长期的周期性有迹可循。你开始利用「估值表」等方式来测量市场的情绪,如果你真的具备了这样的认知和能力,就可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多投一些,「别人贪婪」的时候卖出一些,这样会在 8% ~ 10% 的基础上获得一些估值提升的收益。
中国市场的波动较大,毛估估这个值也许是 10% ~ 12% 左右。这就是你对「市场情绪」的认知,变现的结果。
2)选择好企业
如果你对企业研究感兴趣,有能力选择一个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公司组合,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比如说,你在过去 10 年,用不贵的价格买了格力电器、茅台、万华化学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你也因此获得了 15% ~ 20% 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你对「好公司」以及「投资组合」的认知,变现为最终的结果。
但事实上,能力圈的扩展和认知的建立,都非常之难。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所做的有关「可口可乐」的分析。
在这个投资案例的背后,芒格用到了多学科知识来分析这门生意。比如用心理学,分析「可口可乐」如何创造和维持条件反射;用营养学,根据人作为碳基生物对「糖分」的依赖,来判断未来的市场空间;用商业知识,来推演可口可乐如何在当地站稳脚跟,逐渐在美国其它地方获得成功,形成规模效应,并占领全世界的市场……
买股票(选择一个企业),远不是 PE、ROE 那么简单。
很多投资大师都是哲学家,而且大多阅读量极大,并且涉猎广泛。其实知识的积累也具有复利效应,随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很多过去所学到的东西能够互相印证,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这个过程里我们也才能慢慢扩展自己的能力圈,建立自己的认知。
说说我今年的一个反思。
我对商业分析很感兴趣,多次创业,也依靠投资赚了不少钱。我曾经认为,「选择好企业」是我的能力圈。
但我最近越来越觉得,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赚的绝大部分钱来自于三个方面:
对投资大道的认知
对市场情绪和波动的认识
对自我情绪和资金的管理
也就是说,我在大多数时间,把自己的绝大多数钱都放在了市场里,放到了企业里。由于对中国股市的规律较为理解,我做到了在低估的时候持续多买入,在高估的时候不投入甚至卖出。在长达 10 多年的时间里,也没有因为情绪和资金管理影响了投资。
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这个电梯带着我获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我自以为的很多「选股收益」,可能只是短期还没有露馅的运气而已。
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很难分辨一个人赚的钱究竟是来自于「认知」还是「运气」。
曾经有一个投资大V,满仓银行股加杠杆赚了上千万。她选择在这个时候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并且因为「耀眼」的投资业绩募集了不少钱。但她前面赚的钱更多来自于运气,她对概率、投资系统、杠杆等的「认知」显然有比较大的问题。
最终,当银行股出现一个较大调整下跌的时候,市场惩罚了她,也连带惩罚了那些在高位募集的钱,因为那些人不具备分辨一个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认知」。
在我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就有前辈对我说,如果一个人初学投资就轻易赚到钱,是最可怕的事情。当时的我并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发生在自己身上和看的故事多了,我逐渐懂了:只要你不离开市场,市场一定会发现你的弱点,发现你超过自己「能力圈」的部分。那些不属于你「认知」部分的钱,一定会还回去。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和前面那个大V一样,把短期「运气」的收益归因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从而信心大增,投入更多的钱。运气不会常在,最终在市场要你还回去的时候,就连本带利全都赔进去了。
最后我想写写信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无意成为专业的投资人士,应该花多少时间在学习投资上?或者说,「认知」的积累要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找到好的投资顾问或者基金经理(组合主理人),按照他的建议来投资呢?
没有这么简单。
前面说过,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很难分辨一个人赚的钱究竟是来自于「认知」还是「运气」,那你怎么来选择基金经理或者投资顾问呢?
一个短期业绩耀眼的基金经理,可能长期业绩平平;一个长期业绩很好的基金经理,可能发行过 N 只基金,你看到的只是想让你看到的;一个被推荐的基金策略,可能背后是更多只被「关停」和「隐藏」的策略……
如果没有基本的「认知」,你怎么分辨呢?
芒格选择了李录来管理自己家族的资产。但背后的事实是,李录在过去 23 年里只有一只基金,并且把自己的绝大多数钱放到了这只基金里。再加上芒格和李录每周一次的交流,他对李录的了解足够深。
退一步讲,因为运气爆棚,我们遇到了具备「真知」和「受托责任」的基金经理。但如果你缺乏基本的金融素养,你可能依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收益。
前一段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有 3000 万左右的金融资产在各种定期、理财和房产里,然后拿出 100 万来投资股市,并且每天跟着股市的涨跌心惊肉跳……即使这 100 万选到了很好的投资策略,又有什么用呢?
回到这个问题,我思考后的答案是:我们要具备基本的 80 分的能力。
这个 80 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具备基本的金融素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理解财富是怎么创造的,知道我们赚的钱是哪儿来的,知道如何识别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或投资顾问,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钱……这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但并不难。
只有真正建立起这些「认知」,我们才能避开投资中的大部分坑,也才能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而这,也是有知有行希望和你一起做到的。
9 月 15 日:卖出 1 份医药指数,1 份养老指数
实盘投资周报第 153 期,最新的资产是 6,820,658.37,基金净值是 1.3298,本周增长 2.06%。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 年 9 月 18 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