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分享:聊聊历史上的三次牛市

返回首页 2020-07-15 19:56:17 👍赞 (0)

上周四,我收到了读者毛远的来信。他和他的伙伴一起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回顾了历史上的几次大牛市是如何开始和消失的。

虽然每次牛市都不太一样,但它们有很多共性。我想,当下这个时点,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一点启发。所以经过毛远本人同意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

以下内容由毛远叙述



1


上个世纪的美国


美国的第一次非常有名的牛市,发生在 1929 年。
这一年,格雷厄姆 35 岁,芒格刚 6 岁。这段历史里没有巴菲特,因为他还没出生。
格雷厄姆是证券之父,也是价值投资的引路人。现在还活跃在投资圈的价值投资者,多多少少都基本都受到他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格雷厄姆,已经非常有名了,他拥有自己的私人基金公司,并且把基金公司运作得非常好,投资回报率超过 100%,是当时的「股神」。

另一位「股神」,是当时全世界最牛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费雪,他写出了经典的《利息理论》。
1929 年 1 月,格雷厄姆的管理的资金规模,拥有 250 万美金。费雪持有的股票,最多的时候,价值 1000 万美金。
但这两位拥有当时最好的投资理念和扎实金融功底的专家,没有在这次牛市里安全退出,而是几乎输得精光。
格雷厄姆管理的 250 万资金,到了 1932 年,亏得只剩下了 55 万。费雪不仅亏光了 1000 万,还欠了不少钱。只能继续教书赚钱还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比专家更厉害的,是疯狂的市场
把时间拨回到 2 年前,也就是 1927 年,来看看这一轮牛市之前,美国都发生了什么。
1、 有经济基础,整个国家都在消费升级
1927 年的美国,是当时全球最富裕的国家。这一年的美国人民非常幸福,因为他们正在消费升级。
现代社会里的伟大发明,开始走进每一个美国家庭。
电冰箱、收音机、电话、电风扇、电动剃须刀越来越普及。福特已经有了汽车流水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汽车。而汽车的量产和普及,又推动了美国开始修建高速公路。
2、 好公司陆续出现,提供了强大的基本盘
美国有很多基业长青的公司,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陆续出现了。

传媒:迪士尼,时代周刊,华纳兄弟;

汽车:福特,雪弗兰,通用;

化工:3M,卡特彼勒;

个人消费品:吉列,舒洁。

现在这些公司依然存在,而且每一家公司的历史,都接近 100 年。

好公司陆续出现,为后来美国 90 多年的消费、娱乐、文化输出,提供了强大的基本盘。

3、不要低估一场天灾的影响
这一年,美国还发生了一场天灾,密西西比河大洪灾。这场洪灾带来的持久影响,超出很多人的认知。
因为洪水泛滥,100 多万的黑人为了寻求生存和更高的收入,离开了南方。美国人口结构、经济、政治版图,由此开始改变。
现在再来看美国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冲突,其实都和那时候的人口迁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多,人民消费欲旺盛,大公司开始萌芽,一切的指标,都在滋养着股市,入市资金慢慢变多,公司的股价,慢慢变贵,财富效应又让更多的人带着钱进入股市。
4、股市的疯狂
接着就来到了 1929 年,市场起飞两年后到了最火热的时刻。看看这一轮牛市里,受到美国股民追捧的股票有哪几支。
涨得最凶狠的是通用汽车公司。行情好的时候,股价每天都会涨 2 美金。现在的特斯拉,也有内味儿了。
美国钢铁公司,美国收音机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也非常受欢迎。
汽车和无线电,是一战后 10 年内出现的新鲜事物,都是效率工具,一个加速了人类移动,一个加速了信息传播。是那个年代赤手可热的「科技股」。
你看,不管什么年代,人们对新事物的狂热追逐,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在谈论股票。但不像现在这样理性。
说实话,虽然现在不管是美股还是 A 股,还是有很多投机者,但至少已经理性多了,还会判断一下价格有多贵,有多少上涨空间,什么时候该跑。
1929 年的股市,美国股民谈论的主题只有一个:明天能涨多少。
那时美国人民的财商教育做得也不太好,没有人会认真思考,推动股价上涨的原动力是什么?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公司的盈利撑得起那么高估值吗?
人们只是相信股市是新神,华尔街精英们无所不能,拥有神奇魔法,他们挥舞一下魔法棒,股票就能再涨一点。
所谓「点石成金」,也不过如此。
人们对于交易股票有多痴迷呢?那个时候的股市,因为机制不完善,其实是每天都可以交易,不像现在,工作日才可以交易。
人们为了赶上这趟奔向暴富的列车,四处借钱,也找金融机构借钱,频繁的买卖股票。
这累坏了纽交所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被巨额的交易单据压得喘不过气,交易系统一度崩溃,导致纽交所不得不强制在周六停盘,让股票经纪人休息一下。
这样的情况,美联储是感觉非常不好的,因为这明显违背了经济学原理。他们用的手段也非常粗暴,就是加息加息再加息,但这并没有用。
每一次加息,只会让股市下跌一段时间,然后又继续疯狂上涨。
最疯狂的时候,房贷机构的贷款利息已经调高到 8%-10%,但是人们根本不在乎,依旧疯狂借钱投入股市。他们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加仓,都能赚回来的。
美联储当时加息,一共加到了多高呢,活期利率最高到了 20%。这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只要你储蓄,就相当于给银行放高利贷。
但是这还是没有用,因为银行家坐不住了。当时的银行家,是和股民深度绑定在一起的,因为股民的钱,都是从银行借的。
美联储这么一搞,市场资金短缺,股民借不到新钱,就没有钱还钱,最后倒霉的还是银行。然后花旗银行先跳出来,释放资金,降息,继续借钱给股民。
当银行和股民都开始抱团取暖的时候,连美联储也没有办法来给市场降温了。也许只有一次大灾难,才能让这疯狂停止下来。
5、黑色星期四
大灾难日,就是 1929 年 10 月 22 日,黑色星期四。
应该怎么形容这一天股市的暴跌速度呢?当时华尔街有个笑话:

一个股民在一家华尔街上的餐厅,点了一份牡蛎、一道汤、一份牛排、面包和咖啡。在等待厨师撬开牡蛎的这段时间里,他回到交易所看了一眼股价。
“牡蛎不要了。”他回来后喊道。
然后他又回去看股价。
“汤也不要了!”
然后他又去看股价。
“牛排也不要了!”
最后他连咖啡也不喝了。
一无所有的他,最后请求服务员给他一杯水和一片阿司匹林。

当天,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挤满了华尔街。
10 月 22 日-24 日,股市连续暴跌 3 天。并在接下来不长的时间里抹去了之前的所有涨幅。由此带来的后遗症,美国用了很多年才修复。
10 多万曾经开着凯迪拉克的富人,卖车求生,一夜返贫。股市崩盘,带来了一段漫长的经济萧条期,很多股价上百美金的公司,跌到了个位数、十位数。
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是罗斯福。他整顿了金融行业,出台了振兴经济的政策,也扶持很多关门的银行,重新开始。
这些新政里,有一条非常有名,美国开始禁止黄金出口,并逐渐放弃金本位。
黄金从此退出货币的舞台,专心当一个普通的贵金属。


2


日本的 80 年代
接下来聊我们的亚洲邻居,日本。
整个金光闪闪的 80 年代都是日本的世纪大牛。每个国家,在经济起飞后,都会喜提一个大牛市,日本也不例外。
在 1970-1990 年之间,日本是亚洲最靓的仔。当时名义 GDP 每 5 年就会翻一倍。
1960 年的 GDP 是 1955 年的 1.9 倍,1965 年的 GDP 是 1960 年的 2 倍,1970 年的 GDP 是 1965 年的 2.2 倍。
1955 年至 1970 年期间,日本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是 15.6%。
如果说 GDP 的翻倍,对百姓没什么影响。那么收入的增加,日本老百姓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
当年日本有一个「收入翻倍计划」,说要让国民的收入在 10 年里翻一倍。老百姓纷纷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在这一次日本牛市来之前,日本和美国很像,也有一段基建和高速增长的股市。
先说一说基建。
日本城市化的进程,是非常快的。1950 年的时候,城市人口只占 37%。过了 5 年,城市人口占比 67%。城市开始建设大量的住宅,让人们都进城生活,住上现代化小区。
路也修得很快。1950 年,日本只有 2000 公里的国道,仅仅过了 5 年的时间,国道增加到 16500 公里,增加了 8 倍。
东京的基建速度在那时是很恐怖的。东京要承办 1964 年的奥运会,所以日本也加快了这座城市的开发。
东京也是在那段时间,变得让所有原住民都不认识了。基本所有的道路都被挖起来重新修了一遍,新干线也开始秀了,高楼越来越密集,还喜提了一个巨型东京文化馆,有国际化大都市的味道了。
城市化之前,日本的生活方式,是在榻榻米上放个矮脚桌,冬天配上烤火盆和被炉来取暖,比较原始。
城市化以后,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干净整洁的日式住宅里,一家人围着桌子,看黑白电视,其乐融融。当时人们的梦想就是住进新建的住宅小区,因为宜居程度真的很高。
和 20 年代的美国人民一样,60 年代的日本群众,也在消费升级。
第一轮升级的,也是从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用电器开始。这个时候,装有马桶的房屋有 140 多万户。私家车的数量增加到了 170 万辆,老百姓也买得起私家车的时代到来了。
城市化进程里,群众拿的剧本都是相似的。1980 年,当时日本在汽车和半导体行业,已经超过美国,称霸世界。
1984 年 1 月,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道琼斯指数突破了 10000。国民信心暴涨,很多欧美国家的年轻人,认为「今后是日本的时代」,学习日语,来日本就业的歪果仁也越来越多。
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发展就显得比较一般,增速比较慢,半导体和电器行业,被日本超越,曾经独占霸主地位的汽车行业,市场份额也被日本吃掉一大半。
日本商人特别喜欢出版企业文化的书籍。在一本书里,有学者把苹果和索尼做比较,认为美国硅谷的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
业界喜欢用衰退来形容这段时间的美国,但其实美国一直都没有这么糟糕,他们当时只是在韬光养晦。
美国当时已经是优等生了,是一个 99 分的学霸,正在探索怎么考到 100 分。而日本是一个中等生,刚从 60 分来到了 90 分。此时他并不知道,从 90 分进步到 100 分,要多拿 1 分,难度增加 1 倍。
当时还有一个让日本人信心膨胀的原因,是人口结构。
1980 年,日本 65 岁以上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9.1%。正是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时候。现在,日本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是 27%。
这个年轻的国家正在崛起,变得富裕,新兴行业发展势头正旺,快步走在全球化的路上。
大家手里都有闲钱了,有了闲钱总是不安分的,消费和投资,是必经之路。
从 1984 年,日经 10000 点起步,到了 1988 年底,日经指数已经破了 30000 点。算一算,如果一个日本人 1984 年投资了日经指数基金,持有 5 年,则资产就翻了 200%。
面对这样的股市,日本人民如痴如醉,纷纷投进股市。他们拿的剧本是何其的相似,拿工资炒股,拿存款炒股,拿亲朋好友的钱炒股,借机构和银行的钱炒股。日本这个牛市末期剧本,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日本当时是「股价」和「地价」齐飞,双倍的泡沫。
所以,当泡沫破灭的时候,也是双倍的打击。事实也是这样的,股价跌完地价跌。
1990 年 4 月 2 日,日经指数暴跌至 28002 点,比 1989 年末的最高值下降了 28%。
1990 年 10 月 1 日,又跌到 20221.86 点,股市总市值消失了 270 万亿日元。
1990 年秋天,房地产开始暴跌。这双倍的暴跌,让后两年的 GDP 增速,从 6%,直接降到了 1.1%。
1992 年的日本股市,比 1989 年最高值,跌掉了 52%。
日本的汽车销量增长率,变成了负值。公寓销量减少了 41%。
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少了,消费萎靡不振。膨胀过后的日本,开始反省,终于变得沉稳了,开始稳健发展经济。最终花了接近 30 年,来消化当年的高估值。


3


台湾的 1990 年
宝岛台湾 1990 年代也有一段牛市,这段历史,就非常值得说一说了。
台湾的资本市场,其实成熟得特别晚。1962 年的时候,在美国的指导下,台湾才有了正式的证券交易所,股票的买卖变得合法合规。当时台湾的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了,但因为缺少经验,群众也不成熟,所以也没有很多人参与到证券交易里。
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说「我要炒股」,和现在人说「我要去做传销」,收获的效果是差不多了,大家会用看傻子的同情眼神看着那个人。
一直到 1985 年,台币升值了。外资开始入场。
为什么外资会先行动起来呢?因为在这之前的 30 多年,台湾这块宝地,一直在闷声干大事,GDP 发展得飞快,平均每年 10%。这惊人的增长率,代表的是宝岛的繁荣,台湾值得拥有一次牛市。
经济繁荣的台湾,企业员工收入非常之高,年终奖也发得多多的,一些效益好的行业,开出了 100 个月的年终奖。
这就是在给员工撒钱啊!
员工领了这么多薪水,一开始,都是存起来的。所以 1980-1985 年之间,台湾存款余额年增长率是 22%。和美国人们不一样,台湾人民是有储蓄的好习惯的,结果默默就存了这么多钱在银行。
这样一块富裕的地方会被外资盯上,非常正常。
外资大风大浪都见过,经历过牛市,股灾,经历过国家的经济起飞和繁荣。所以外资一看这个地方的经济数据,就觉得值得买,会有牛市,先入场潜伏着。
居民手里有储蓄,外资的钱也进来了,资金基础打好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证券交易所有了计算机交易系统,这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再也不需要人工报单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不记得了,早期的股票交易是非常原始和落后的。
最早的股票报价,都是人工的。需要交易者打电话给交易所,自己问价格。后来稍微先进一点,交易大厅安装了大屏幕,各个公司的股价会实时在屏幕上显示。像现在这样,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各市场各公司的交易行情,也是近十年才有的事情。买卖股票越来越方便,确实会让人想要频繁交易,当时台湾就是这样的。
这是台湾第一次经历牛市,显得极度不成熟。
1985 年,台湾股指是 600 多点。1986 年,台湾股指突破 1000 点。1987 年,暴涨到 4000 点。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政府的行为,政府当时公开发言:股票是民间买卖行为,政府不能干涉和调控。大家情绪就更高涨了,你看,政府都允许了,说明行情正好,赶紧买啊。
1988 年 6 月,台湾股指涨到了 5000 点,7 月6000 点,8 月 8000 点。这个暴涨程度,大 A 股最疯狂的时候,也是赶不上的。
投资者只要在 1986 年投入 1 万,2 年后就能变 8 万。印钞机都不敢这么开。
有钱的人们,当时都在干什么呢?鲍鱼熊掌随便吃,都是家常便饭。欧美顶级奢侈品随便买,眼睛都不眨一下。
果然,大家有了钱以后,行为都是一样的,来啊,快活啊,放纵啊,消费啊。
1990 年的时候,台湾股指飙到了 12495。台湾的经济体量还是那么大,但是股市 4 年暴涨 12 倍,竟然没有人觉得不对劲,大家还是很乐观,在期盼着 15000 点的到来。
后来,台湾人民等了 30 年,15000 点还是没有来。这次牛市,可以用幻灭来形容。
1990 年 2 月,股市见顶。然后,用了 8 个月的时间,暴暴暴暴暴暴跌 80%。
台湾这一次牛市,先是 5 年暴涨 25 倍,然后又用了 8 个月的时间,跌掉了 80%。这惊心动魄的过山车里,有多少家庭财富的幻灭。


4


结语

聊完了三场激情飞扬的牛市和接下来惊心动魄的股灾,我们会发现,剧本几乎是一样的。
1、大家都有一段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铺垫
2、一开始,其实大部分人们是理性的,但是架不住「财富效应」的诱惑,一轮带一轮,最后变成了全民参与,一起把股价炒到了天上去。
3、政府的调控抵不过市场的疯狂。最后回馈人性贪婪的,一定是一场灾难级别的毁灭。
那么,在这些疯狂的资本游戏里,有谁真的赚到钱了么?肯定有,只是太少了。
因为在那样的氛围里,贪婪和欲望驱动着人们一直交易,不愿意退出。当时即使有安全退出的人,看看后来的残局,也是心有余悸的。
现在已经是全民财商都在提高的年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投资这件事情。而各个资本市场,在被股灾教育以后,也会慢慢变得成熟稳重,这一切,都是好现象。因为暴涨暴跌,不仅损害的是散户的财富,对市场和好公司也没有好处。
所以这一次,如果是传统的「牛市」,我们已经安稳上车,等待时间的收获即可;如果还需要继续等待,就淡定从容,在可能的机会里面继续买一些好筹码,陪伴手里的好公司继续走下去。
无论「牛市」是否到来,都不影响我们该做的动作,才是好的投资。
参考资料:
美国部分:《光荣与梦想》、《繁荣与衰退》、《逃离不平等》、《聪明的投资者》
日本部分:《战后日本经济史》、《创造日本 1853-1964》
台湾部分:《岁月台湾》、《台湾往事》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