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者的脚镣

返回首页 2017-05-06 22:58:11 👍赞 (0)

最近读了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合著的《稀缺》,此书让我惊喜,读书的过程很享受。现尝试记下一点感想,分享给大家。


作者认为,“稀缺”(Scarcity),不止是资源匮乏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它会强行俘获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注意力会变得更加集中,它能让我们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大家应该都有过截止日前效率最高的经验吧,这便是稀缺带来的“专注红利”。


但从长远来看,它会产生“管窥效应”,使我们过于专注地管理手头的稀缺,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同时,稀缺还会占用我们有限的“带宽”,造成认知能力和执行力的下降,让人变得笨和更加冲动。


管窥效应和带宽变窄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形成负循环,让我们深陷泥潭。这便是“贫者愈贫,忙碌者愈加忙碌,孤独者愈加孤独”的道理。


书中关于人们如何处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的内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习惯用四象限法规划事情优先级的同学们都很熟悉,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可将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重要但不紧急,四大类。对于前两种大家都有共识,但最后一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往往会因为我们忙于应付稀缺状态(忙于紧急的事情),被稀缺占用了过多带宽,而被忽略。


但可怕的是,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往往是长期看价值特别高且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比如读书、旅行、健身、理财。


身在理财行业中,感触特别深。


投资对大多数人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优先权总是无法提升。直到牛市来的时候,变成“重要且紧急”,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入市。但投资最大亏损来源来自于买的过高。中国股市波动巨大,牛市买入结果通常都会很差。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投资理财是一件门槛较高,学习曲线较高,且逆人性的事情(牛市卖,熊市慢慢买,是和人的短期刺激相悖的),所以,想做一款价值观正确的产品,不是利用牛市的人们的赌瘾割韭菜,挑战也是很大。容易爆发的产品,往往都能抓住一些能给用户短期正反馈的点,形成闭环和传播效应。但投资不一样,正确投资的投资时机(往往是熊市),每一次给用户带来的短期反馈通常是痛苦的(熊市下跌是大概率)。


现在行业中盛行的一种思路是,众多用户之所以迟迟不开始理财,是因为意识不到理财的重要性或是不了解理财知识。所以许多同行致力于做用户教育,却往往收效甚微。稀缺或许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解释:用户正是因为“带宽”被占用,才一直忽略理财,用“教育”这一增加带宽负担的方法去影响用户,作用注定有限。


如果稀缺强行俘获大脑、影响带宽是无法正面对抗的,降低理财难度、提供开始契机等改变环境,帮助用户释放带宽的方式未尝不是更好的尝试方向?


P.S. 

也有产品会利用“稀缺”资源容易让人们在认知和控制能力下降、处于“杂耍”状态的特性,让人们在稀缺的深渊愈滑愈深。前两天看到Fenng转发的校园贷产业链的真相,触目惊心。借给这些没有偿还能力的女大学生们第一笔钱,对很多人就意味着滑向“稀缺”心态深渊的开始。


另外让我感到很尊敬的是作者的治学态度,二位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实验,为稀缺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读很多西方著作都有同样的感觉,实验、数据,比起空空的道理,更让人信服。


----------------------------------------------

Connecting the Dots:


     1.     正循环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稀缺心态是典型的负循环

     2.     No Perfect Time - 立刻开始,比等到合适的时机,重要的多。很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都是如此

     3.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道德经》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