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 Robert Wright 的书 "Why Buddhism is True",这本书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脑的各种机制,以及佛学中的静坐修行(也就是在西方流行的「冥想」)为什么能帮助人变得更幸福。
这段很忙,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的时间。读完后仍不过瘾,正在读第二遍,今晚刚好读到第 12 章。
这章告诉我们:人类的心智被设计成,在评价人的时候,会忽略或淡化情境因素,而倾向于归结为人的本质。或者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贴标签」。贴完后,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验证、解释、强化这个标签。
我认为了解到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觉知到日常生活中「贴标签」的行为,更好的认清世界的真相,从而做出更好的应对。对我们的投资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讲一下书中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再来看看人脑为什么会被这样设计,最后讨论一下这样的设计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优势和劣势。
在第一个实验中,两组学生分别被告知要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而在途中,他们都会碰到一个倒在地上需要帮助的人。
第一组学生被告知他们已经迟到了,而第二组学生则被告知时间还非常充裕。在两个对照组中,「时间不足」组的学生中有 10% 的学生停下来帮助人,而「时间宽裕」组中这个比例高达 63%。
实验的另一方是观察者。结果表明,大部分观察者会用这些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是否帮助那些人」来判断他们是否是「善良」的人。
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并不清楚有些学生是「时间很紧急」,而有些学生是「时间很宽裕」。
这是第一个结论:人类的心智被设计成,在评价人的时候,会忽略或淡化「情境因素」,而倾向于归结为人的「本质」(「性情」)。
第二个实验是美国两个顶尖大学 —— 普林斯顿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场美式橄榄球赛。
这场比赛进行的非常激烈、甚至粗鲁,普林斯顿的一名球员被打断了鼻子,而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名球员中途断腿下场。
赛后,心理学家将这场比赛的录像拿给两个学校的学生来观看,发现了双方观点的显著差异。例如,在观察「达特茅斯学院的犯规次数」这个指标时,普林斯顿的学生平均看到了 9.8 次,达特茅斯学生则是 4.3 次。
这带来了第二个结论:这些被贴上的标签,可以扭曲我们的感知。
很多合理的冲撞,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支持者眼中,是无法容忍的犯规;而很多明显的犯规,在达特茅斯学院学生的眼中,是情有可原的正常动作。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个结论。
第一,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忽略或者淡化「情境因素」(比如那些没有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不是在赶时间),而倾向于把看到的事情归结为一个人的「本质」。
第二,一旦在我们给人归结了「本质」,或者说将人「定性」后。如果我们定性为「坏人」的人做了好事儿,我们会归结为情境因素。比如,他帮助路人肯定是因为旁边有个女士,他想让自己看起来很绅士;如果我们定性为「好人」的人或者我们的朋友做了坏事,我们更会归因为情境因素,他对别人大喊大叫不是因为他本性粗鲁,一定是他最近压力太大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快速「评价」一个人并不断的自圆其说的。
这显然并不合理,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粗鲁」的人,但如果我某天情绪不佳开车的时候被激怒,摇下车窗大声质问插队的司机。那些偶然看到这一幕的人,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 「你看,那个叫孟岩的人很粗鲁」。这也就是我们从小被教导的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人脑为什么要被设计成这样呢?Robert Wright 在书中解释,根据演化心理学的研究,人脑是根据「物竞天择」来设计的,人脑被设计的初衷并不是「评价准确」,而是这些「评价」可以引发对评价者更好的行动,从而实现「天择」的终极目标:生存 & 传播基因。
确实,「善良」和「美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境的影响,而不是出于性情上。但对于设计人脑的「天择」来说,这不如「本质论」(相信每个人具有普遍良好或者恶劣的性情)来的更加快速和方便。
人脑在被设计的时期,人生活在小型的、狩猎采集型的社会中。相信一个人是「好」的,快速的进入「友谊互惠的关系」,可以增加自己的盟友;而快速相信一个人是「坏」的,破坏他在我们身上的重要性,他们伤害到我们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当看到别人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选择忽略「情境变量」,把自己看到的行为「武断的」归结于对方的「性情」。这样的方式对于原始人的自我保护是很有利,可以在原始环境中增加自己生存的概率。
行为金融学中有一项研究结果是「投资者特别容易爱上自己的股票」。投资大师也经常告诫我们:「不要爱上你的股票」。如果你判断的基本面情况错了,或者价格远远超过了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你应该把他卖掉,而不是因为感情因素无法作出客观的决定。
这并不容易。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的因素,给某只股票「贴上标签」,爱上了它。在持续研究和跟进的过程中,我们在这只股票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我们自动忽略那些「不利」的证据,而不断选择那些「有利」的事实,来强化对「标签」的认识。如果有人说这个股票的「坏话」,他一定是「别有用心」。
前一段我写了一篇文章《这股有业绩,不能买》,后台有几则留言就在质疑我认为科技股估值高是出于嫉妒的动机,「一定是你没有买到这些股票所以嫉妒了」。
但市场并不会理会你的感情,而会惩罚你的错误。觉知、并且我们持有的股票(包括基金)保持距离,有助于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的决定。
生活中也是如此。
根据一些观察到的现象武断的给一个人「贴标签」,然后用各种各样的事情去「解释、验证」这个标签。如果碰到可以验证的,就会说:「你看,他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碰到与「标签不符」的,则会归结于「情境因素」,认为这是环境影响的,不符合这个人的本性。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被「设计」出来的的理解世界和其它人的方式。这种「自动驾驶」的方式在原始人的生存环境下很大程度上帮助人类增加了自己的生存概率。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存环境、方式以及信息的巨大变化,变得不再合时宜。
这并不能让我们更准确、更真实的认识其他人、以及这个世界,也就无法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判断和应对。
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
以谨慎和开放的方式体验我们的感受,不忙着追随我们的感受「贴标签」,也不急于根据我们的感受去解释和验证。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一段距离」,这也许可以更准确的帮助我们认识真相,也会让我们更加平静和自由。
跟随长赢指数的最新发车(卖出 1份 医药)
实盘投资周报第 128 期,最新的资产是 5,269,683.03,基金净值是 1.0274,本周增长 1.01%。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年3月27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