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实证 #101 - 当他们说长期的时候,他们是认真的

返回首页 2019-09-22 10:34:00 👍赞 (0)


题图:秋日蓝天 | 摄影:孟岩

实盘投资周报第 101 期,最新净值是 1.0365,本周增长 -0.87%

最近翻到 2011 年底纽约时报的一篇有关贝索斯和亚马逊的报道 —— "Amazon Says Long Term and Means It" (《亚马逊说自己是长期主义者,他是认真的》)。

看到这个标题的后半句 —— “他是认真的”,我笑了。

是啊,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会给自己贴上“长期主义者”的标签。巴菲特不是说了么,“长期主义者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可是,“长期主义”很多时候意味着忍耐、意味着拒绝短期的巨大诱惑、意味着以 10 年为尺度来衡量付出与收获 ...

扎心一点,“长期主义者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这句话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变成“长期主义者”

“长期主义者”是“知”,“他是认真的”是“行”。

“知道”容易,“做到”难。

贝索斯知行合一做了 14 年(2011 年),大家才意识到,他是认真的。开个玩笑,如果巴菲特和芒格老早意识到贝索斯是认真的,他们就不会错失亚马逊了吧。

今天的周报换个风格,不讲道理,而是通过我非常敬佩的三个人的文字,来看看长期主义者的样子。

这三个人分别是:段永平、黄峥、Jeff Bezos。他们同时都具有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标签,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喜欢真诚的表达和交流。Bezos 和黄峥通过股东信,段永平则通过访谈以及雪球社区。

由于今天的文章有大量的原文引用,所以比较长。如果你能读完,我觉得也许会有一些触动和帮助。

Let's Go ~

段永平

先来看一篇有关段永平的访谈,链接是:

https://mp.weixin.qq.com/s/4o5c0iN3wr6SU50Uiwy6-g

这篇文章是去年这个时候段永平在斯坦福和华人学生的问答摘要。这些问题的范围很广,但段永平字里行间都自然的流露出一个“长期投资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来看其中的四个问题。

问:怎么对待差异化定价(给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价格)?

段永平:价格不一致,一是他们迟早会发现;二是客户发现能议价,会想尽办法跟你讨价还价,浪费你很多时间,这都是麻烦事。价格一致,会省很多麻烦。做产品主要是要抓住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价格。所有客户一个价,省了双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10年20年加起来很恐怖啊

“ 不单独和客户谈价钱 ” 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以 20 年的维度来看,这些浪费的时间、精力和互相信任的伤害,累加起来,会非常恐怖。用两年还是 10 年来看待自己的公司,是完全不同的尺度。如果用两三年的尺度,你会做出各种妥协和拟合(迎合各种客户的要求),但如果以一个长达 10 年的尺度来看,会是完全不同的视角。

问:谈一谈营销方法论?

段永平:(外界)有个误解,以为我们很看重营销。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营销一点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公司失败,本质都是因为产品的失败。当然我不是说不要营销,事实上我们营销做得很好。营销,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你想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给你的用户)。

我这里是要强调,营销不是本质,本质是产品。营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瞎说。企业文化最重要。广告最多只能影响20%的人,剩下80%是靠这20%影响的。营销不好,顶多就是卖的慢一点,但是只要产品好,不论营销好坏,20年后结果都一样

一个公司的使命是把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带给用户。绝大多数公司也会把“客户第一”放在价值观的第一条。但真的言行一致认为“客户”、“产品”重要的人,可能没有那么多。如果用 10 年的尺度来看,营销不好顶多是卖的慢一些,但如果产品不行,可能一个公司不到 10 年就完蛋了。如果产品真的是用户需要的,即使慢一点,但“20 年后结果都一样”。

问:你主张不贷款,不用margin,错过了机会怎么办?

段永平:贷款和用margin,赚的时候快,赔的时候更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湿一回鞋就湿一辈子,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有些机会总是要错过的,只要保证抓住的是对的,就足够了。)我们过去的大部分竞争对手都消失了,我们还健在,道理也许就在此。

如果你看问题的尺度是短期的一年甚至三年,投机的机会你一定不会放过。毕竟万一赌赢了呢?但如果你的视角是 10 年 20 年,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任何所冒的风险都最终会变成真正的风险。就像段永平说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湿一回鞋就湿一辈子”。

这句话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当你的尺度是 10 年的时候,那些专注于短期投机的竞争对手,在一轮轮的经济周期中都消失了

问:怎么理解“Stop Doing List”?

段永平:主要讲的是做对的事情。它不是一个skill(技巧)或者formula(公式),而是思维方式:如果发现错了,就立刻停止,因为这个时候成本是最小的。我不能告诉你对错,怎么判断对错,要自己积累。

“Stop Doing List”没有shortcut(捷径),要靠自己去积累,去攒,去体悟。stop doing就是发现错,就要停,时间长了就效果很明显。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诱惑,没有停止做不对的事情的勇气。stop doing的意思,就是发现错了就要马上停,不然两年后,可能还是待在那个不好的地方。我一直想的是长远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在眼前的利益上打转,他30年后还会在那儿打转

这段话,包括整篇文章,段永平都不停在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发现错了就要停”。根本原因也和他的时间尺度有关。

1)以一个 20 年的周期来看,发现错误的时候马上停是成本最小的,不管成本是什么。这些成本摊销到以后 20 年的时间周期中,短期的痛苦和损失再大也就变的微不足道了

2)另外一个角度,20 年的长周期里,复利的积累是很惊人的,而复利效应最怕的是大的回撤或者重启。越到后期的回撤或者重启越致命

3)如果发现问题不解决,凑合的状态一定会造成不少麻烦,累计 10 年 20 年会很“恐怖”

你看,各不相同的四个问题,但段永平回答的底层逻辑都建立在“长期”这两个字上。

在这个访谈里,段永平还提到了黄峥。他认为黄峥是一个永远关注问题本质的人。

我们接下来就看看黄峥怎么说“长期”。

黄峥

和段永平一样,黄峥也是一个投资人和企业家的结合体。为了更好的了解他和拼多多,我读了他所有的公众号文章、公开访谈,以及拼多多上市以来的两封股东信。

这里挑了两段很有代表性的文字,可以看出黄峥怎样基于“长期”去做决策。

第一段文字是在拼多多上市之前。当时媒体纷纷质疑拼多多的流量成本越来越贵,并且认为拼多多在世界杯期间花费了太多的品牌广告费用。

黄峥这样回答:

问:现在用户规模到三亿,获取用户的成本从11块/人涨到近今年一季度的49元/人,流量成本越来越贵,商家端的成本也会提升,拼多多未来的增长空间在哪里?

黄峥:如果你去看所谓的流量成本的话,财报里面我们marketing(市场营销)的开销是突然爆增的。假设用户获取能力变弱,成本应该是平缓上升,不是突然跳上去的。跳上去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我们广告收入增加,广告收入增加后,在增长期还是要把这个钱用好,总不能现在就开始分红。那就要去寻找长期来讲对公司内生价值有帮助的东西。当下来讲,可能品牌广告对当下的拼多多是有利的。因为拼多多相对于老牌电商,在用户心中,信任度、知名度都弱一些,从朋友这里听到拼多多和在CCTV上看到拼多多,还是有点不一样。所以我们花很多钱做品牌广告,管理层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投资

如果持续花这个钱两三年以后,拼多多在消费者心目当中会变成一个信誉度比较高的一个品牌相当于你买一块无形资产,但是在财务报表上,它只能作为营销费用。如果你平常心去想这个事情。比如你看到世界杯的广告,世界杯它的场景是在大屏幕前面喝着啤酒,吃着鸡翅,哪有什么闲工夫去下载APP,这是不大可能的。但是这个场景里面有拼多多出现了,在他脑子里面是增加印象了,而且他会看到你和世界杯联系在一起,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这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

世界杯期间在 CCTV 投放品牌广告,究竟是短期的营销费用还是长期的无形资产投资?取决于你用怎样的时间视角来看待。如果你是一个希望短期买入并且等待股价上涨就套现的股东,你当然不会赞同这样的行为,因为这些费用导致当期的盈利降低了,股价有可能会跌。但如果你用 20 年的时间尺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把黄峥看做自己的合伙人,把拼多多的品牌和用户看做自己的无形资产。你会知道这些钱都是在积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变成长期最大的竞争优势。

另一段文字来自拼多多 2018 年的股东信。

虽然拼多多成长很快,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它从成立到现在仅有4年时间,依然是一家创业公司。就好比是刚读小学的YAO,个头虽高但依然只是个小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是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磨炼。虽然偶尔也会被推上球场,与大块头成年球员较量较量,这里就特别需要裁判和教练关注场上对抗是否合理,小大人是会在皮肉青紫中成长,还是会韧带断裂半月板受伤。我们相信大家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涌现,贡献精彩比赛,而不是赛场互殴。

作为监护人,如果想要培养他向善和自立,周末去做做公益,去餐厅做做临时工赚点钱也许不错。但督促他把赚来的钱都存在罐里,每周数数存了多少,这恐怕不是一个聪明的投资,用这笔钱给他买双心爱的篮球鞋也许应该更好吧

因为进入了赛场,这个小大人随时具备了产生收入和随时赚钱的能力。同样的,现在的拼多多也具备了产生大额营收的能力,当前的短期开销和营收只有很弱的关联。账面上的短期费用(我们认为相当一部分是具有价值的投资)也有极强的随时可调性。我想,拿“储蓄罐”里的钱去存定期恐怕不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现在的经营策略,将持续聚焦在企业内生价值上,积极寻找对长期公司价值有利的投入机会,即使这些投入按照会计准则会被记为大额短期费用

黄峥把拼多多比作小学生,用“存钱罐”或者“篮球鞋”来比喻拼多多所做的资本支出。他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股东,尽管这些支出会被资本市场认为是大额的短期费用,但拼多多依然会坚定的“花钱”,因为这些可以带来长远内在价值的增长。

仿佛是像贝索斯致敬,黄峥也把上市的第一封股东信附在了信的最后。有关“长期”,他写了两年,而贝索斯已经写了 22 年。

Jeff Bezos

亚马逊于 1997 年上市,在第一封致股东信里,贝索斯就告诉所有的股东:“亚马逊的所有决策都基于长期考量。如果投资亚马逊,请一定要确保你的投资策略和长期相匹配”。

20 年来,贝索斯每年的股东信都会不停的强调“长期主义”和“客户优先”,并且解释自己的每一个为了长期利益而牺牲短期盈利的决策。

比如 2005 年他解释了降价对于亚马逊长期价值的影响:

“ 亚马逊做出了每年不断降低商品价格的决策,运营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使得这个决策变的可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法用数学方式做出的决策。如果你用数学模型来决策的话,它会告诉你明智的做法是“涨价”。当然,数据能够揭示出价格弹性引发的销量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定幅度的降价,能够引起一定幅度销量的增加。但是,就短期而言,销量的增加远不足以弥补价格降低带来的影响。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关于价格弹性的量化模型是“短期”的。我们能够估算降价行为在下个月或者下个季度带来的影响,但是数学永远无法告诉我们如果长期、持续的降低价格,在 5 年、10 年 的维度,将会对我们的业务带来怎样的影响。”

贝索斯认为,降价以及在降价基础上的运营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带来了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更低价格、更多用户、更低运营成本、更低价格、更多用户 … 这个循环带来了更多的现金流,极大的提高了亚马逊的长期价值。

我读了贝索斯 22 年的股东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结果是,亚马逊的营收(下图黑线)指数级增大,但就是没有盈利(下图橙线) —— 钱都被用来投入到长远更有价值的事儿上了。

1997 年贝索斯写下“长期”的时候,恐怕真的没有人太当回事儿。22 年后,大家知道他是“认真”的,亚马逊也成了这个星球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最后

贝索斯在 2011 年接受《连线》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的眼光放到未来三年,与你同场竞技的人会有很多;如果你的眼光能够放长到七年,你的竞争对手就少了一大批。仅仅是延长了你的时间尺度,你就获得了无以伦比的竞争优势。在亚马逊,我们习惯以 5 - 7 年的尺度来思考。我们愿意种下种子,并耐心的等待它生长。

我希望我们也能如此。

最近一两个月以来,且慢团队进行了不少讨论和思考,这个过程帮助我们对过去做的事情更加理解,对未来也看的更加清晰和坚定。

上周五,我参加了一个内部的头脑风暴。当会议上我不停的听到大家冒出来这样的对话:“5 年后,且慢的用户成长后如何升级?”,“10 年后,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我没有说话,但我很开心,我知道,“长期主义”已经慢慢在且慢扎根了。

而且,他们是认真的。

2、本周操作

3、最新净值

本周实盘账户无新增资金

最新的资产是 5,366,104.92,基金净是 1.0365,本周增长 -0.87%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19年9月20日)

注:我使用且慢的时间,比开始记录这个实证的时间早,所以累计收益会有不同。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