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冥想(三):冥想的科学原理

返回首页 2020-06-14 10:04:59 👍赞 (0)

题图:海 | 摄影:增光

连续两周的冥想话题,阅读量都直接扑街 ~

我上周在微博(Dreamwords)吐了一槽,大家纷纷安慰:「哈哈哈哈自己说好了写四篇的系列哭着也要写完」。

其实我只是开个玩笑,当我决定写下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就会知道阅读量会很差。

上周的留言中还有人讽刺「怕不是要变成合一教」(不了解的可以搜索一下),我把这则留言放出来了,有朋友问我不会觉得被冒犯吗?

说实话,无论是阅读量的数字,还是这则留言,都不会影响到我。

我有自己的内在记分牌

我知道冥想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是个小众的话题,并且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所以这样的数字和留言并不奇怪。我只是想把自己内心对冥想的理解写下来,对很多朋友来说,如果能种下一个种子,未来也许能够产生一些微妙的帮助,就很好了

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视角,我们看待事物时都附带着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是由我们过往的认知和经验带来的,所以不同很正常。而且,我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我上面说的两个角度,都和今天要聊的话题 —— 「冥想的科学原理」有关。

今天话题的很多内容来自 "Why Buddhism is true",这本书把我之前学习的很多关于冥想、佛学以及神经科学、演化心理学的内容全部串了起来。用它来讲述再合适不过了。

Go.

人被设计的目标是「传播基因」

作为一个物种,人被创造出来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追求快乐?还是为了寻找世界的真相?

都不是。

与其它很多物种一样,人被设计的根本目标是「繁衍后代」,也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我们这样告诉自己:「我的基因是最好的,我的利益是独特的,我比别人重要的多」,而我们各种行为的目标,都要服务于传播自己的基因。

为了做到这一点,造物主设计了这样的机制:利用「感受」让我们对周遭的世界做出判断。驱使我们去接近那些对我们好的事物,避开那些对我们坏的事物。

举几个例子。

甜美的果实会唤起我们「快乐的感受」,原始社会食物难寻,这个感受的设计是为了让原始人尽可能多地摄取糖分,增加热量,从而增大生存的概率。

如果有人偷了你的食物,你会升起「生气的感受」。这是因为在原始的小型狩猎型社会,人际交往圈子很小,如果你被欺负还不反击,这个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你,其它围观者也会认为你是个软柿子。

走在路边,看到一条像蛇一样的绳子,你会「感受到恐惧」。尽管这个感受是「假的」,但只要 100 次里面有一次是真蛇,被恐惧吓跑的你就可以捡一条命。

造物主设计这些「感受」,唯一的目标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存的概率,以及最大化传播我们的基因。它并不在意这个「感受」是真还是假,也不会在意引发我们的痛苦、焦虑。

就连快乐的感受,也被设计为短暂和易逝的。完成目标会带来快乐的感觉,但并不会保持很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类更努力地追求有利于「繁衍」的目标(比如追求异性,传播基因)。

现代社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相比原始人生存的小型狩猎社会,现代社会的信息密度、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数量,都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而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好比把一个老旧的诺基亚手机扔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

看几个例子。

在原始社会中,糖分会唤起「快乐感受」是为了让人类在饥饿的环境里补充糖分,增大生存概率。可是现代社会的大量垃圾食品,会利用「糖分的快乐感受」让我们吃的更多,反而带来健康风险。

开车在路上,当你被野蛮并线后升起的「生气的感受」真的值得吗?那个司机这辈子恐怕你都不会再见到了。你被自己的「感受」骗了。

原始人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能大幅提高自己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概率。在原始社会,那些目睹你所作所为的人们,会不断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他们的评价自然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来到现代社会,我们日常接触的人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会经常遇到对我们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人,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次遇到他们了,他们对你的评价根本无足轻重。其实别人根本没有那么在乎你,我们更不必花那么多时间去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现代社会的「目标」更是远远多过原始社会。「找到更赚钱的工作」、「上更好的学区」、「买收益率更高的基金」 ... 我们不断陷入到「追求目标」、「获得短暂快乐」、「追求下一个目标」的幻觉中,疲惫不堪。

你看,「感受」是造物主设计出来的,本来就是为了「繁衍」而非「快乐」或「真相」,现代环境则让整件事变的更加糟糕

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感受到「害怕」、「焦虑」的次数,远远多于令人害怕或者焦虑的事情真正出现的次数我们也不断陷入对易逝的快乐的疲惫追求中。

我们只是「机器人」

你觉得你的「思绪」和「行为」是你自己产生的吗?

来个吓人的观点:并不是。

近代心理学的大量实验证明,人类的行动要优先于意识做出决定。我们以为自己是球场上的教练,指挥着球员进行攻防切换,其实,我们只是场边的观众。

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我们只是「机器人」

演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为,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模块」,这些模块各有分工,有的负责吸引异性,有的负责提高地位,有的负责生存 ...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决策中枢」,负责根据输入的信息产生「思绪」

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则是我们的信息采集器官。它们接收外界的信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送给「决策中枢」。

「决策中枢」中的不同模块会根据这些信息产生各自的「思绪」,这些「思绪」将会竞争控制权,争夺哪个「思绪」进入到人的「意识」中,变成我们正在想的事情。通常「感受」最强烈的思绪就是最重要的思绪,会获得优先权

举个例子,我偶尔会在深夜喝酒。

我的脑中有些模块拥有想喝酒的动机,喜欢寻找微醺的感觉,也有其它的模块拥有长期健康的动机,追求身体健康。

大部分时候,长期健康的模块抑制了短期模块促发的行为,表现为我更关注健康;而有的时候,特别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我也会带上耳机喝上一杯。

这两种模块并没有哪种更合理之说,它们只是目标不同。问题的关键是,在具体的某一天,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强。这个更强的背后,是哪种「感受」最终胜出

这段可能有点儿烧脑,但我真的很喜欢,我觉得这是很棒的洞见。

我们经常会认为存在一个 Ego,它能决定我们的思维,并进而决定我们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只是根据外界信息做出反应的「机器」,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决策中枢」是不一样的。而这是由我们过去的经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塑造而成的

我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黑客帝国》中的 Matrix,「我」和其它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是不同的信息和经历把我们变成了各自当下的样子,而这个样子又进一步决定了我们回应世界的方式。前面提到的那个留言合一教的朋友,也正是如此。

我想这才是同理心的真正来源

冥想是如何起作用的

终于说到了最重要的部分。

2019 年初,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这句话也蕴藏了我想说的答案。

作为人,我们天然渴望快乐的感受,希望逃避不愉快、痛苦、焦虑的感受。

但正像前面所说,人类大脑是造物主设计的机器,它以非常反射性、自动化的方式回应冲击它的感官信息。或者说,我们被外界的输入信息所控制,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回应这些信息所触发的「感受」。

如果我们反射性(Reactive)性的与这些「感受」互动,比如期望持续的快乐,讨厌痛苦、焦虑等,我们就会被外部世界持续的控制和裹挟

或者,我们可以打破这个链条。

冥想,就是在锻炼我们的觉察能力。觉察念头和情绪的产生,觉察我们如何被这些事物裹挟和操控;觉察「信息 -> 思绪 -> 情绪 -> 感受 -> 行为」的影响链条,觉察这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就是从「感受 -> 行为」的空间。

这个空间,也是我总是在说的,「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

这个空间,就是我们可以产生决定性干预的空间。它不止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和幸福,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从之前自动驾驶的、反射性回应的链条中解脱了出来

在电影《黑客帝国》的一开始,墨菲斯给了尼欧两个选择:「Red pill or blue pill」(红色药丸或蓝色药丸)。

吃了蓝色药丸,会忘记墨菲斯说的一切,继续在虚拟世界中生存;吃了红色药丸,就能走出虚拟世界,回到真实世界。

Red pill or Blue pill

2、本周操作

3、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139 期,最新的资产是 5,745,947.38,基金净值是 1.1203,本周增长 -0.49%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 年 6 月 12 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