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10 年公募基金会大发展吗?

返回首页 2019-12-15 22:25:14 👍赞 (0)

题图:冬日北航 | 摄影:孟岩

实盘投资周报第 113 期,最新净值是 1.0340,本周增长 1.67%

今天本想写最近重读的一本好书《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的读后感,但发生了一些事情,心情很难过,“开次天窗” 这四个字几次浮现在我脑海中。

当我稍微平静一些坐在桌前,已经快 9 点了。鉴于那个读后感要写的东西比较多,就先换个话题。

这周我和陈嘉禾老师讨论了 2007 年以来公募基金、特别是偏股型基金规模的变化,预测了一下未来 10 年公募基金是不是会大发展。

我让小伙伴找了一下数据,先来看看过去 12 年公募基金的规模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从 3 万亿增长到 14 万亿,但增长的大部分都是货币基金。

真正投资股市的偏股型基金规模,仅仅从 2007 年的 2.8 万亿 增长到了 2019 年的 3.1 万亿。12 年,几乎没有变化(当然,这个数据对比有个问题,07 年是超级大牛市的顶点,19 年是熊市底部)。

其中,指数基金的规模从 2007 年的 2000 亿增长到 2019 年的 9000 亿,大概增长了 4 倍多

基于这个历史数据,你认为未来 10 年偏股型基金(包含指数基金)的总规模增长会是多少?

1 万亿?2 万亿?5 万亿?10 万亿?

这个话题的讨论一般会从一个角度开始:

目前居民存款有 XX 万亿房地产 YY 万亿、理财有 ZZ 万亿,未来会有 AA 万亿来到股市,其中 BB 万亿会是公募基金 ...

这个角度不能说不对,但未免有些一厢情愿。

07 年我做财帮子的时候,就有人从这个角度推断过。但后来 12 年发生了什么?银行理财、信托、P2P,各种金融创新,钱就是没有跑到公募基金来。原因是什么?让老百姓理解波动、股市、投资,太难了。把逆人性的投资者教育变成顺人性的“刚兑”或者“割韭菜”(牛市卖基金),就容易多了

再换一个角度,为什么过去 10 年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规模没有变化。

规模 = 用户 资产

偏股型基金的规模没有变化,说明:

1)用户(基民)没有大幅增长;

2)基民的资产没有大幅增加

如果一个产品或者行业真的满足了用户需求,它的销量(规模)一定会大幅增长。以货币基金为例,从 2007 年到 2019 年的 10 万亿,无论是用户还是用户持有的平均资产,都大幅增加。

回到偏股型基金,显然完全没有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从结果来看:

1)12 年间,用户(基民)换了一茬又一茬,留存率极低。12 年前的老基民早已对股市和基金彻底失望,随着几轮牛熊,新人换旧人

2)用户的资产并没有随着股市的总市值上涨,一部分是由于买入的时候太高(牛市入场)而套住了,另一部分则是来回高买低卖造成的损耗。

表面我们看到的是规模没有增长,根本的原因是:大家没有盯着用户(而是盯着规模),用户没有获得好的体验,都离开了

如果你认可这个角度的话,未来如果偏股型基金大发展,根本要做的就是从盯着“规模”转向盯着“用户”,真正去提高用户的体验

但是,这事儿很难。

和大多数其它行业不同,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需要满足的因素很多:

1)投资能力:投资能力极其稀缺,好的投资者需要 10 多年的时间来验证自己。但只有真正好的投资能力,才可能为用户创造优秀的体验;

2)用户视角:拥有好的投资能力,还需要具有同理心,真正的理解用户需求,真正的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

3)克制、耐心和定力:互联网行业,唯快不破。抓住用户的贪嗔痴就是抓住了增长抓手,但投资者教育恰恰是逆人性的。一方面需要克制自己,不利用用户的贪婪和恐惧来“割韭菜”;另一方面需要有耐心和定力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4)长期主义:公募基金的毛利很低。同样的 1万元,用户持有满 1 年,能获得的收入可能就是 20 元左右。换做 P2P 或者消费贷,一笔下去,几百元的利润就出来了 ~ 达到同样的营收规模,需要更长的时间积累,需要更长期的经营视角。

其实这四条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初心。有一次和 E大聊天的时候他说过找他发私募的人很多,但他都拒绝了,原因是他觉得服务有钱人的人已经太多了,他更希望能帮中小投资者一起赚钱,尽管发私募能赚很多钱。而这就是初心,它会决定一切。

回到今天的问题,我最后对嘉禾说的就是:我不知道未来 10 年偏股型公募基金会不会大发展,但如果一个机构能拥有这些因素,我相信这个机构的用户和规模能大幅增长。

2、本周操作

3、最新净值

本周实盘账户无新增资金

最新的资产是 5,353,028.90,基金净是 1.0340,本周增长 1.67%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19年12月13日)

注:我使用且慢的时间,比开始记录这个实证的时间早,所以累计收益会有不同。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