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768初秋 | 摄影师:张思晨
实盘投资周报第 47 期,最新净值是 0.9079,本周增长 2.47%。
TL;DR:这篇文章有些长,主要是讲如何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给别人提供选择,应该对你有帮助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一本行为金融学的著作 - 《助推》,作者是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曾就职于美国司法部的卡斯·桑斯坦。
这本书出版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两位作者深挖了次贷危机的根源,提出了一个在美国这样崇尚自由的社会里异常另类的词汇: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
传统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社会参与者都是 “经济人”,他们思维缜密、记忆力强大、意志力坚韧,在各种情况下总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正确的行为。泰勒和桑斯坦认为这个假设是错的,大量的平头百姓并非经济人,他们会贪婪、会恐惧、会受诱惑、会犯各种各样简单的错误。
传统经济学崇尚自由,要给“经济人”以最大、最多的选择权。但如果社会上更多的是“社会人”呢?泰勒和桑斯坦想要在不放弃选择权的前提下帮助现实中那些真实的、易受影响的、容易犯错的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助推”的英文单词是 "Nudge",本意是“轻推一下,引起注意”,在这本书中,其含义是不通过强制手段,而是通过设计更合理的选择环境,更多地避免人们愚蠢的决定,从而让人们活得更健康、更富有、更幸福。
“选择权”到底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其它人?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如果让人们把选择权都交出去,一定会丧失自由,成为集权体制的牺牲品;但另一方面,从平均结果来看,“社会人”不足以做出最优的选择。而“助推”就是两位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
“助推”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它不同于命令。举个例子:为了大众的健康,将水果放在与人们视线平齐的地方是助推,而禁止消费垃圾食品则不是。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事情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助推》里面提出了一个“选择设计者”的概念,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家、创业者、产品经理、建筑师、公众号作者,你都是“选择设计者”,选择设计者的职责就是为人们缔造出一种决策环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你做出的每一个政治决策、提出的每一个产品功能、写的每一篇公号文章,都会影响众多“社会人”的实际选择,从而深刻的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助推》这本书先总结了“社会人”常见的一些毛病,然后给出了优化选择设计的方案,最后总结了在哪些场景适合给出温和的助推。我们逐一来讨论。
“社会人”的思考方式充满了偏见,以下列出了常见的几种常见的偏见和谬误。
锚定效应
倾向于根据上一次或者可见的结果作为基准去思考问题
举例:商家喜欢写一个标价,然后划掉,再写一个优惠价
可得性偏见
倾向于认为自己时常听到或者看到的事件的发生概率更高
举例:比如热门股票、比如基金排行榜
盲目乐观
高估自己的能力、运气等
举例:90%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超过平均水平
损失厌恶
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社会人”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举例:一个掷质硬币的实验。如果是正面,你将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将输掉100美元。大多数人拒绝参加这个赌局。
将相似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
误把统计学上的相似关系当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举例:左撇子在股市的收益更高,所以改用左手炒股
安于现状的惰性
不愿意做出改变;倾向于接受默认选项
举例:某些视频会员体系会给你一个便宜的价格、甚至免费订首月,但是,默认每月续订,取消需要手动办理
冷热移情效应
冷静状态时的我们,无法预料激情状态下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举例:平时节食的人和朋友一起聚餐的时候大快朵颐
惯性效应
面对相似的情境时,人的行为会保持某种惯性
举例:分别给看电影的人一大一小两种都很难吃的过期爆米花,尽管很难吃,拿到大桶的人比小桶的人多吃了53%
为了帮助“社会人”做出更好的选择,桑斯坦和泰勒在“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的原则下,给出了一个良好选择体系 - Nudges体系:
iNcentives,
Understand mappings,
Default,
Give feedback,
Expect error,
Structure complex choices
iNcentives:动机
影响用户选择的考虑因素。发现最能让用户关注的动机,用设计突出他
案例:如果希望节电,提高电价,不如将成本突出化。能够显示出用电成本的空调,更能实现节电的目的。
Understand mappings:理解权衡
让复杂的选项变得容易理解,一个好的选择体系能够使人们改善自己的权衡能力
案例:数码相机的像素,给出300万、500万,不如 给出“4英寸 X 6英寸”,“海报尺寸”
Default:默认选项
许多人会倾向于哪些最不费力又直接简便的选择 - 默认选项
案例:到处都是案例。人类身上的“损失厌恶”和“选择盲目”暗示着,如果某项选择被设计为“默认”,那么它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我觉得,一个公司最大的道德可能就存在于他产品的默认选项中。
Give Feedback:提供反馈
帮助人们改进行为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提供反馈,好的设计能够告诉人们行为是否得当
案例:数码相机拍完照片后的虚假快门声,iPhone7 Home 键的虚拟触感,都是在给我们提供行为反馈
Expect error:可预见错误
人人都会犯错,好的设计允许使用者出错,在人们即将出错的时候及时给出错误信息
案例:有的 ATM 在取钱的时候需要先取卡才能拿到钱;Gmail在监测到发送的邮件中含有“附件”字眼但没有附件的时候会给出提醒
Structure complex choices:结构性复杂选择
人们做出更好选择的概率基本上取决于可选择项目的复杂性。好的选择体系会提供一种结构,或者智能的选择体系
案例:大众点评的 “大家都爱吃”,Amazon 的“猜你喜欢” 都是帮助我们进行复杂选择的结构化和简单化
美国的 401K 计划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的案例。
401K 计划是美国养老体系的一部分,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账户,企业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这部分资金当期免税。
如果大家都是“经济人”,这简直是太好的福利。节税、企业匹配资金、强制长期投资。可以想象,退休的时候一定能积攒一笔不小的资金。
可惜,大家都是“社会人”,401K 计划在运作之初,效果一般,参加人数不多,并且设置的金额通常都是按照下限来设置。阻碍他们参与计划的原因是:
惯性:参与表格和流程复杂。“社会人”往往不愿改变现状,如果还没参加,就暂时不参加;
损失厌恶:把缴纳金额从下限的3%提高,“社会人”的第一感觉是到手的钱少了;
现时偏好:让我做一个未来的决定,比起现在就做决定,要容易。
针对这三个“社会人”的偏好,泰勒的给出了天才般的“助推”方案:
默认参加
把默认不参加的行为,变成默认参加。如果不参加,需要额外填写表格;
明天储蓄更多
默认按照 3% 参加,每年按照平均工资涨幅增加扣缴的比例。在未来减少收入而不是现在。
泰勒的助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01K计划 的参与率和参与比例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桑斯坦和泰勒认为,产品的使用者是每天被大量选择和提示所淹没的“社会人”。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你能够间接影响到其他人的选择行为,那么你就是一名“选择设计者”。因为你所影响的选择将由“社会人”做出,所以你所设计的选择体系应当能够体现出你对用户行为的深刻理解。
而在什么情况下,会特别需要 “助推” 呢?我觉得以下三个因素特别重要:
选项很多
助推者掌握专业知识(平均来看,使用者处于信息不对称)
个体喜好差别并不重要或者容易估计
拿“且慢”来举个例子。这两年打造“且慢”的过程中,我愈发学习到作为一个肩负着投资者信任的“选择设计者”,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勇于温和“助推”的重要性。
“且慢” 做了很多不同于传统基金销售平台的“选择设计”,比如不断降低策略的数量、没有基于收益的排行榜、投资单只基金比较麻烦 等,这些“选择设计”的背后,也和上面这三个因素有关。
公募基金的产品超过了4000只
大量的公募基金投资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投资知识
平均来看,这些投资者是“社会人”(除了上面的社会人偏见,还有投资特有的偏见:比如无法分清过去收益和未来收益等)
个体喜好差别不大,所有投资者追求的都是风险可承受下的最大收益
作为“社会人”,我们还得提防那些坏的助推。所谓坏的助推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偏见,所作出的有利于“选择设计者”自身,但不利于我们这些“社会人”的行为。比如利用人性的弱点,不断吞噬、占用我们时间的某些 APP。
当然,每当我和别人讨论到这些的时候,经常会被一个词怼回来:“在商言商”。可是“商”究竟是什么呢?国民使用时长?利润?市值?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连线》的创始编辑约翰·巴塔勒关于“商”的定义:“从给世界创造变化的角度来看,商业是人类最具弹性、最具重复性、最为有效的机制。”
也许我们可以利用“商业”这个机制,“助推”这个世界变的更美好一点。
这篇文章又写了很长,最后透露一个小秘密。书中泰勒举了一个案例:在慈善捐款的酒会上,你设置的最低捐款金额会很大程度影响最后的捐款数量,因为捐款人会拿这个最低捐款金额作为锚。为了试验这个结论,读到那段的时候我把公众号的最低打赏金额从 5 元改到了 8 元。不过,好像效果并不明显 ...
我改回去了。
8月20日 跟随长赢指数投资的发车,买入一份 5万 养老一份,买入一份 5万 中证500,买入一份 5万 中证传媒, 卖出一份博时信用债,一份华宝油气
本周实盘账户无新增资金。
最新的资产是 4,330,062.33,基金净值是 0.9079,本周增长 2.47%。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18年8月24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