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东方财富上涨了 7.21%,市值达到 3379 亿,超过中信证券,成为 A 股市值最大的券商。
刚好,周末在整理过往资料的时候,我翻到了 2010 年 8 月写的一篇投资笔记,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以人民币计价的话,东方财富网(A股)市值 109 亿,与东方财富网模式相同的金融界(NSDQ)市值 11 亿,而新浪网(NSDQ)市值才 155 亿。创业板真是梦工厂」
写下那篇投资笔记的当下,创业板刚刚推出,东方财富是成分股之一。
透过这段文字,我现在还能读出当时写下那段文字时那份众人皆醉我独醒,冷眼面对泡沫的模样。
11 年后的结果呢?
东方财富 11 年间涨了 30 倍,而当时估值更低的金融界,现在的市值为 1.6 亿人民币,下跌了 85%。
2010 年的东方财富网,和金融界的模式差不太多,都是财经门户网站和论坛,与当时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和讯网」并称财经门户三驾马车。但后来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了。
东方财富网在 2012 年拿到了基金销售牌照,利用先发优势打造了线上基金超市。当时其实有 4 家机构都拿到了基金销售牌照,但对线上基金超市这个战略执行最彻底的无疑是东财。我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电梯里分众传媒的广告,很多都是天天基金网。2015 年牛市,东财又在股市估值很贵的时候增发股票,收购了西藏同信证券,也就是现在东方财富证券的前身。
这些,都是我在 2010 年所看不到,也预料不到的。
有知有行的投资理念是:
好价格 + 好资产 + 长期持有。
在这三个因素中,更重要的其实是「好资产」,是自身能够有复利增长的资产。如果资产本身不增长,甚至盈利下降,那么看起来的便宜,可能只是陷阱。
最近周报的留言里,总有读者问我怎么看「平安」、「格力」、「万科」这些股票的投资价值。
可能是我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平安和格力,也可能是这几只股票近半年实在跌了太多,所以大家或想寻求安慰,或想得到建议。
可是,看了我 11 年前的投资笔记,你还认为我能给出准确的投资建议吗?
我最近几年投资最大的感悟就是,判断一个好公司,太难了。
11 年前,东方财富和金融界的模式并没有什么两样,但 11 年间无数的选择和执行,把它们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
最终的市值,或是股票的价格,不过是一个外部的记分牌而已。
回到上面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未来 10 年,平安、格力、万科会发展的怎么样。可是,如果不是对这个公司有足够的了解,对行业以及商业有足够的洞察,又如何敢给出一个答案呢?
在「炒股」这件事上,我们太容易被短期的价格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但真正重要的,是股价背后的保单、空调、房子。
在《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的第 15 讲,我们引用了投资大师约翰·博格的研究,他通过对美股将近 200 年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分析,认为决定股市长期回报率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企业盈利增长率、股息率以及市盈率的变化。其中,市盈率是估值的一个指标,市盈率的变化可以看作估值的变化。这三个变量共同决定了股市的回报。
股市回报 ≈ 企业盈利增长 + 股息收益 + 估值变化
这也是我们反复在说的:我们长期投资获得的收益,其中一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本身的增长,在这个公式里体现为「企业盈利增长」和「股息收益」;另一部分来自于市场情绪的变化,也就是这个公式里的「估值变化」。
上面这张图,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对万得全A指数的收益进行拆分后的结果:长期来看,万得全A的收益率也是来源于企业盈利增长,估值变化所带来的贡献微乎其微。从 2005 年到 2020 年底,它的年化收益率是 12.9%,衡量企业盈利增长的净资产增长率是 11.17%,股息率为 1.52%,估值变化率为 0.07%。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一个投资者的长期(20 年 ~ 30年)收益率近似于等于一家企业的 ROE,和当时购买的价格的高低关系不大。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找到了一个能持续增长 20 年、30 年的企业,你最终获得的收益,和这个企业的 ROE(可以简单对应为上面的企业增长)差不多,估值影响不大。
道理很简单。
如果我用 4 倍的 PB 去买,初始的价格贵了 2 倍。但是经过 30 年漫长时间的折算,这 2 倍的差距折合年化仅为 2% 左右。
2% 的年化估值差异比起 20% 的 ROE,当然买的贵一点没有太大关系。
请别误会,我绝对不是说买入价格不重要,有几个人能找到 30 年,甚至 10 年、20 年持续增长的企业?又有多少人能扛住持有过程中的波动?
我想说的是,相比好价格,长期来看,好资产对我们的投资收益的贡献是更大的。
如果把一个指数的长期收益进行拆分,也会包含上面的三个因素:
内在增长率 + 估值变化 + 股息率。
估值变化对应着我们说的好价格,而内在增长率,则对应着我们说的好资产。
之前,我们用「温度计」产品化了有知有行投资理念中的「好价格」。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花了不少功夫对这个产品进行了迭代,期待能更进一步,把「好资产」也产品化。
指数并不是公司,它的一些特点,让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
举几个例子:
1)什么时候才用不含分红收益的指数,什么计算才用包含分红的全收益指数?
2)指数调仓时,会带来成分股盈利的剧烈变化,但这些变化指数基金的持有者并不能享受到,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3)指数调仓还会带来估值的大幅变化。比如说之前一个指数持有更多的是重资产公司,PB 较低,而调入了不少轻资产的公司,PB 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百分位的估值方式其实已经不是非常合理,因为成分股的构成已经不同了。如何调整?
4)指数成分股中大量的增发情况,会带来净资产的变化,怎样处理?
5)在衡量内在价值的增长时,应该采用盈利、净资产还是其它数据?
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经过很多次讨论、回测和验证后,我们最终推出了「温度计」的下一个迭代,并把它升级为有知有行的「数据中心」。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每个指数的「内在收益率」。
它代表了长期投资指数所获得的收益里,内在价值增长的部分。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对自己持有的资产有一个大致的期待。未来大概能获得多少的内在价值的增长?而同时,如果我们能买得更便宜一些,就还有可能获得一部分估值变化的钱,从而赚取更高的收益。
周报的最后,我想做几点补充:
1)「指数观察」栏目中这些指数的「内在收益率」,是这些指数在过去 10 多年间的内在价值增长,并不能代表未来;
2)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一个指数过去的观察,得到一些对未来的启示;
3)投资沪深 300 指数和中证 500 指数的逻辑,和其它指数并不一样。投资它们,是因为它们能够大致代表一个国家的 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段时间里一个国家创造的总财富。我们通过投资这些宽基指数,坐上了中国经济的大船;
4)投资其它行业指数,或者策略指数,则是加入了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和观点。比如我们投资红利指数,是希望投入到一些高股息、低估值的公司;投资医药和消费指数,是因为这两个指数在 200 年的美股市场就是长牛指数,也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投资信息指数,则是因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大概率会通过高科技投资来拉动,这个指数的内在收益率,也有可能比过去的 10 多年要更高,等等。
除了「内在收益率」,有知有行数据中心的升级还包括一些其它数据,比如指数的成长分析 & 行业分布、GDP & CPI 的历史以及最新数据,十年国债收益率以及债市温度等。
这些数据,我们在看、在用,也会一直更新迭代。也期待得到你的反馈和建议~
无
实盘投资周报第 193 期,最新的资产是 7,671,149.88,基金净值是 1.4956,本周增长 2.37%。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