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你们的声音

返回首页 2020-05-03 20:27:24 👍赞 (0)

题图:香山 | 摄影:秦菲

我最近在做一件有趣的事。

我每天会花 1 个小时的时间,和用户聊天(用户调研),积累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收获特别大。你也许会说:「不就是聊天么?这有什么好收获的?」,但我自己的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些聊天的过程不仅给了我很多新的视角,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记录一下。

一些变化

我一直有记录用户调研日志的习惯。昨晚在整理最近用研日志的过程中,我心血来潮翻看了一下 2016 年刚做且慢时候的一些记录,摘取一段对话如下:

这个用户是我的一个多年好友,最后他并没有成为我的用户。这段对话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整个过程都是我在 blablabla 说个不停,一直在带着对话的节奏。回看整个对话过程,我看不到我对他的真实需求的「好奇心」,我只看到了自己希望「验证自己」的渴望和「推销产品」的诉求。

再看最近做的一些用户调研记录,我能感觉到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们在说、我在听。我的提问更多是针对他说的,而不是我想要验证的

表达 vs 听取

我坚定的认为产品是由发自内心的表达,是由内向外的、自然而均衡的涌出,并不应该根据外界信息进行拟合。但我也知道,听取用户的声音无比重要,创造一个产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嗨

「由内向外的表达」和「听取用户的声音」之间矛盾吗?

我觉得我最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表达」或是「听取」上,而在于「我」。

无论是读书、和别人交流、研究同行的产品、听取用户的声音,这些都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如果我的心是开放的、我对世界是好奇的、我对「证明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执着,这些只会帮助我不断纠正自己的偏见、提升自己的认知、加深对用户的理解、完善自己的内在,而这个「更好的内在」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变成更好的产品

4 年前的那段用研记录,明显可以看到我的「功利心」。其实我调研的朋友们都很忙,他们听不太懂我究竟在说什么,也感受不到我了解他们真正需求的兴趣,又不好意思打击我,于是客气的完成了调研。但最终结果,我们双方都没得到什么。

前两天我在微博看到「纯银」老师有关「用户调研」的一段文字,我想他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用研的价值,是你对某些具体的用户行为感兴趣,然后通过用研手段去理解用户行为。仅此而已。因此,用研一定不能带功利心,用研一定是好奇心驱动的:理解用户行为本身就是稳定的收益。功利心会扭曲用研的心态和手段,让你产生挫败感,甚至催眠自己得出错误的结论

好奇心

关键的是「好奇心」。

昨天我又把乔布斯 2005 年在斯坦福做的那次著名的演讲翻出来又看了一遍。在演讲的最后,他以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结尾。

我非常喜欢这四个单词: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甚至把它贴在了我之前办公室的玻璃上。

很长时间里,我理解这句话是在说「谦虚和终身学习的心态」。这句话惯常的中文翻译「求知若渴,虚怀若谷」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现在,我理解乔布斯所说的是好奇心,一颗初学者的好奇心。对乔布斯生前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日本禅师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在这本书中,铃木俊隆认为做任何事,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惟一目的。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内心。

从小到大,我们背负了越来越重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知识、已经获得的成就、继续证明自己的渴望 ... 这些慢慢地占满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不再有空间去接收新的信息。

如果想发自内心的去了解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用户,我想就需要放下这些,承认自己不知道、接受自己可能做错了、放弃对结果的执着 ... 回归初学者的好奇心

同理心

还有「同理心」。

加菲猫老师前一段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 《我所理解的投资者教育》,在谈到如何解决基金直播中「鸡同鸭讲」、「跨服聊天」的窘境时,他说:

基金经理在说:「我们要寻找优秀的企业」,基民在问:「科技股能追吗?」。这其中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问题不在基金经理,因为他们努力把业绩做好,把思想表达清楚。问题更不在投资者,因为他们提出的是最真实的、想知道的问题。问题在于,缺乏一个中间的“翻译”。

我同意这个结论。

我们的市场其实不缺投资者教育,看一看有多少平台每天在发送多少有关投资的文章就知道了。我觉得真正缺少的是「有同理心的、长期的教育和陪伴」,是能把投资上的那些道理,用投资者和用户真正能理解的方式,站在他们的角度,长期、潜移默化地讲给他们听,陪伴他们慢慢成长的人和机构。

这个「翻译」,最需要的是「同理心」。

Bigger than yourself

无论是「好奇心」还是「同理心」,我想又回到了 Ego 的话题。随着 Ego 变小的过程,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收获「好奇心」和「同理心」。

在周报《头衔让你成为管理者,追随者让你成为领导者》中,一位读者问了我一个问题 —— 「如何让自己的 Ego 变得更小?」

这是个我暂时还没有勇气、也没有资格回答的问题。但也许可以借用我的伙伴米老师的签名档来分享一下我现在的理解:

Bigger than yourself

与其盯着 Ego 变小,不如把自己的关注圈变大 ——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前一段在看《为什么佛学是真实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无我」的外在表现就是你和世界逐渐融为一体的感觉

究竟什么是「我」?我的内心?扩大一些,我的身体?继续扩大,我爱人?再扩大一些,我的宠物?继续,我的伙伴?别停,我的用户?还有,我的同胞?...

去年我在连续读的三本书中都读到了「利他」。这三本书分别是《被讨厌的勇气》、《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清醒》,它们有的讲哲学、有的讲个人成长和管理,也有的在讲述企业文化,但它们最终都回到了这个词,这个词的另一个解释就是 —— Bigger than yourself。

虽然现在还无法清晰的写下来,但我想,我已经快把这些都串起来了。

直播

我调研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读我的文章?」

一位读者朋友的答案很有意思,他说:「你的实证像是一场直播,不是带货那种直播,而是一场漫长的直播。就像你身边有一个人,每周末把他关于投资、创业中的所学、所思、所想、所做,真实的告诉你。结果还不确定,但这个过程很有趣」。

我喜欢这个角度。今天这篇实证也是如此。

我的聊天实验会继续下去,同时我也想倾听更多来自你们的声音。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阅读我的文章」?我想知道「我们之前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我想知道「你们希望用投资解决什么问题」?我想知道「投资和理财上你们还有哪些困惑」?

如果愿意,你可以留言给我,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 dreamwords@gmail.com。

期待。谢谢。

2、本周操作

3、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133 期,最新的资产是 5,509,965.03,基金净值是 1.0742,本周增长 2.14%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年4月30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